最近三刷了”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這本書最早大約是五年前,在圖書館找到中文版後讀了一遍,一知半解地卻又感覺有些什麼。作者麥肯納在這本書中運用時事報導般地記錄他與學生的互動日常,所以在結構上比較鬆散一點,不太容易抓到重點,卻能比較輕鬆。三年前偶然在亞馬遜讀了一段英文版,深有所感,馬上買來裝在kindle又啃了一遍。這次就心得滿滿了。但當時還沒養成寫心得的習慣,所以也沒有仔細記錄。但總覺得少寫這本書很多事情很難講,剛好找到這本書的有聲書版本,趁著通勤時間三刷這本書,才能真的來寫一下分享筆記。
另外這篇也會加入Adyashanti的一個講座,講座檔案命名為Enlightment straight up,來自於Adyashanti一開場就說今天廢話不多說,直接來談開悟。所以這篇來談談這兩位老師不約而同的教導。
什麼是開悟
在這個講座中,Adyashanti開場就直接了當地說”開悟是直接、恆久地了悟到自己並不存在。”
而麥肯納則在書中說,開悟是永久地處於非二元狀態。
這兩個說法其實在講同一件事。我們每個人的中心都是自己,每天睜開眼睛就是我要、我想、我覺得、我必須。但開悟後那個中心消失了,空空如也,像個甜甜圈一樣。也就是佛陀說的「無我」。
沒有自己在中心會是什麼狀況?答案是不再覺得自己是個與世界、與其他人分開不同的個體。既然我沒有自我,那麼所有的人事物其實也沒有他們自己的自我。一切都是”那”的彰顯,這個身體是”那”、那顆石頭是”那”、連你的早餐都是”那”。一切都只是看起來不同,但本質一致。所以會有一種尼薩迦達塔所稱的「往內看,完全沒有我,但往外看,一切都是我」的感覺。也就是常常聽到的合一體驗。
合一、一切都是”那”,所以沒有二元。沒有我,也就不會有我的好惡、對錯、趨避。這世上的所有人事物都只是”那”的彰顯,就只是存在。好壞都是我們依照自己的信念、好惡去給出的評斷,評斷了以後,就有了二元。
舉個例子來說,香水就是有氣味的液體,本質沒有好壞。但某種氣味如果你評斷喜愛,所以你認為這是好香水。相對地,如果你不喜歡這個氣味,你就說這是爛香水。這下香水這個中性的東西,就存在二元的評價了。但如果沒有自我,就沒有好惡,香水就是香水。非二元。
所以,不論是說自我消失如佛陀說的無我,或是說處於非二元狀態,如佛陀說的無分別心。都在描述相同的開悟狀態。
沒有真我,只有無我
Adyashanti說,所有你認定為自我的,不論是身分、想法、信念或情緒,只要我們停止建構,便不存在了。只要我們停止維持它,便不存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這篇,有詳細一點的解釋。
譬如說我自我認定是一位作家,那麼難道一旦停止寫作我就不存在了嗎?還是我認定我是我的記憶呢?如果我出了意外記憶喪失,我還在嗎?也許很多人會說是的,剩下那個沒有記憶的我不是真正的我,沒有了我的記憶就沒有我的個性,也就不是我。但是不是還是有什麼存在呢?那個沒有記憶的存在是什麼?所以”我”到底是會消失的記憶和個性,還是那自有永有依然存在的”那”呢?
這裡講的存在,與一般人習慣想像的靈魂不太一樣。一般人認為每個人的靈魂都獨一無二,依舊是分別的個體。但請你想像沒有記憶、沒有好惡、沒有眷戀的靈魂,彼此真的有差別嗎?是分開的嗎?
麥肯納在”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裡有一段與一位名叫茱莉的記者對談。他提到整個過程就跟剝洋蔥一樣,從外層宗教、職業、習慣、社交關係等一直剝除,然後是什麼?更多層我們定義為自我的東西,家庭影響、社會影響、甚至前世影響,最後呢?茱莉回答”洋蔥剝到最後什麼都沒有。”麥肯納說自我也是如此,把那些我們以為是自我的東西剝除,就會發現最後什麼都沒有,沒有自我。
當深刻、永久的真實體悟到,那些我以為是我的,不論是想法、信念等都會消失,都不是我,事實上是沒有我。這就是開悟。
麥肯納所謂的第一步
這本”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是麥肯納靈性三部曲的第一本。這本書的主軸在導正對開悟的錯誤想像,搞清楚開悟是什麼,才真正開始邁向開悟。
這第一步,就是明白,自我從未真實存在,明白達到開悟,不是什麼什麼神秘的昆達里尼能量、合一體驗、永恆的喜悅、平靜、宇宙性高潮、無私無盡的愛…。需要的也不是很多的冥想、隨時關照、正面思考、持經頌咒、公益服務…。而是與自我脫離,與一切自己為知道的、相信的、擁有的脫離。麥肯納的用語比較激進聳動一點,他說是自我死去的過程。開悟後也不是什麼永恆喜樂、超凡入聖、從此沒有壞事會發生,只是不再評斷任何事罷了。不是壞事都不見了,而是不再覺得那是壞事了。
茱莉問麥肯納”你想要什麼?任何東西,世界和平、沒有飢餓、甚至是六塊腹肌”。答案是他沒有任何想望。要有想望,首先會有評斷,好的你想要,壞的你想除去。所以任何的想望都來自二元,而麥肯納說他已不處於二元狀態,所以沒有任何想要的事物。開悟不是從此心想事成,而是沒有想望。你可能一無所有,但你依然滿足。
所以麥肯納說,得到真相的代價是一切。人們以為”我”可以得到開悟,但開悟的代價是”我和我的一切”。所以這本書的原文書名才說開悟是該死的事。
開悟不是一瞬間,而是一個過程
我們常常聽到頓悟的故事,所以對於開悟總以為是某個神祕時刻你就突然開悟了。但許多當代的導師都說過,頓悟不是沒有,你會在一瞬間明白沒有自我,或處於某種超級狀態體驗一陣子,但真正永久處於開悟狀態,則需要一段時間的清理和適應。麥肯納在書中說是從邁開第一步開始,如果方法對了,只需要兩年。
即使在某個時刻深刻了解到沒有自我,但自我還是會不時出現。自我永遠需要抓住、定義、皈依什麼,自我甚至會定義自己處於開悟狀態、處於三摩地狀態,定義自己是個靈性追求者,或是聲稱願意臣服把一切交給神(但私心期待神讓你開悟)。自我就是會不停地定義、追尋、不停地刷新存在感,為的是讓我們忙得團團轉,而無暇去深刻體驗,那堆不同的戲服底下並沒有演員。
所以從理解到自我並不真實後,要避免這個自我不停佔據我們的心思和認同,麥肯納提出的方法叫做”靈性自我解剖”。他解釋就是不停地寫下任何自己認為是真實的事物。這個講得很攏統,但參照拜倫凱蒂的the work就能很清楚了。其實就是針對所有自我的聲稱,去思考這是否是真的。當能夠看到我們以為是真的東西,其實都不是真的,我們就從自我中醒過來了。
自我並不是開悟就消失了、死透透了,而是你再也不會將自我認同放在自我身上了。自我成為功能性的存在,當有人叫你名字時你會回應,你知道如何照顧這個身體。Adyashanti說心智還是會一如既往地試圖在任何感受或情緒加上自我。心智還是會企圖擁有、個人化感受到的一切,於是不停地創造一個自我來擁有這些感受和體驗。但現在你知道,這只是心的活動,你甚至不必放下、臣服、割捨。你只是看著心智做這些事,知道心智就是這樣,不停的說話、不停地試圖瞭解、擁有,你就只是不再認同這一切罷了。這就是自由。
從需要改進、改善、進步中解脫,因為再也沒有什麼不好需要改善了。從需要成為不同的、更好的人中解脫。從需要臣服、放下中解脫。從需要學習、了解中解脫。甚至從想要開悟中解脫,這些都是心會主張你需要的,從這些中醒過來,就是真正的自由。
[…] 這讓我想到非二元。我們追求靈性的成長,就是希望二元世界的是是非非不再干擾我們。一旦我們能不再評斷正反、是非、對錯、好壞,我們的生活便能有更多的祥和而非衝突。開悟不是萬事萬物突然都順你的心如你的意,讓你整天極樂飄飄然。相反的,開悟是沒有一個我去評斷任何事了,所以沒有任何事是壞事。拜倫凱蒂曾描述她在一個忙碌的早上摔倒了,所以即使是開悟的人也會有壞事發生,只是她躺在地上,感謝能有這個機會用身體”親”一下地板,感謝有地板接住她。 […]
[…] 我在這篇文章”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裡,分享了阿迪亞香緹和麥肯納兩位作者對開悟的定義,是”明白自我不存在的人,明白沒有二元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