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脫貧,先脫離對花錢的執著

simple life

上次Joy說「醒醒吧!大家!你根本不想變成有錢人,你只想花很多錢!」後,真的獲得很多回饋!

其中不乏「我真的沒有亂花錢,都買必需品,但就還是沒錢」。

或是「想要有錢就不能花錢,那到底有錢有什麼用?」

上面這兩個答案都很簡單,第一題你必須想辦法增加收入,同時不提高你的消費。還有,你的必需品,可能很多是奢侈品。你必須誠實檢視,你要有錢,還是想享樂。

第二題,沒花掉的錢,可以投資,讓錢為你工作,你就不用再為錢工作。還可以讓這些錢,成為你心中安穩堅實的後盾。更可以花在更值得、更帶給你長久幸福快樂的地方。

除了這兩題外,最常見的糾結就是,「我的確想享樂,但我還是想有朝一日成為有錢人,或是獲得妳說的”有錢心理安穩”。」

深究下去,Joy發現了一些觀念和習慣造成這些糾結。這篇就來聊一下這個主題,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唷!

花錢,有帶來快樂嗎?

我們出賣自己的時間、能力換來金錢,然後要用錢換什麼?

除了生存必須外,我們花錢都是為了快樂。

吃一碗白飯就能避免餓死,但我選擇吃了一碗滷肉飯,因為滷肉飯比白飯帶給我更多快樂。

穿一件一百的T恤就能避免裸奔被抓去關,但我選擇了一件香奈兒T恤,因為穿香奈兒讓我比較快樂。

真的嗎?選擇一件香奈兒,真的有長久的滿足感嗎?真的有好穿五十倍值得五十倍的價錢嗎?如果沒有人稱讚你今天穿香奈兒,你還會開心嗎?

「我辛苦工作,所以值得給自己最好的,這是愛自己,所以我有買到快樂啊」。

你愛未來的自己嗎?你現在的快樂,是建立在為了付帳單而辛苦工作上,真的有比較快樂嗎?

是時候好好地思考一下了。為什麼我們不停花錢?花錢是希望滿足什麼?又因為花錢犧牲了什麼?然後我們真的有比較快樂嗎?快樂多久?還是把沒錢的心慌和還債的壓力留給了未來的自己,用明天的心力交瘁換今天的戰利品?值得嗎?

如果花錢帶給你的新鮮感、虛榮心、被接納稱讚,對你的快樂程度貢獻不大,能不能暫時關上錢包,好好想想有沒有其他人事物能讓你快樂呢?養成檢視每筆開銷對你的回饋,磨練自己精準花錢的功力,練習讓每一塊錢都帶來最大的快樂效益。

另一個可以思考的角度是,檢視花錢對你造成多大的痛苦。

薇琪.魯賓在”跟錢好好相處”提到,計算你的真正時薪(薪資-為工作產生的開銷)/(工作時數+為準備工作花的時間),然後問自己,是否願意為了這了物品,將你的生命多花這幾個小時在工作。為了這件讓你不怎麼喜歡的同事稱讚你、讓你感覺良好一天的香奈兒,你是否願意花20小時工作?(以月薪四萬元計算)。

花錢真的不代表有更好的生活、更成功的人生、更幸福快樂。我們習慣了用物品定義自己,用穿什麼用什麼住哪裡,來對外宣稱自己是誰。卻忘了檢視,這個你有比較快樂嗎?這個你是你想要的嗎?

別把花錢當消遣

你的一個星期怎麼過?起床、上班、聚餐然後追劇,周末睡到自然醒,然後約朋友喝咖啡、逛街、看電影、聚餐、夜店。看到了嗎?除了上班外,沒有一樣不花錢。然後你看著這個紀錄,搔搔頭,說「真的沒有什麼省下來的啊!」

上面說過,花錢要能買到相對的快樂。每天下班的聚餐、訂閱串流平台、約朋友喝咖啡、逛街、看電影、夜店,真的能讓你快樂嗎?還是只是一種習慣,一種「不然要幹嘛?」的潛意識行為?

如果你有認真做上面那個真正時薪的計算,你應該會跟很多人一樣,驚訝地發現自己的時薪其實真的不高。這樣辛苦賺來的錢,一定要仔細評估花在哪裡,一定要體驗到錢帶來的真心快樂。不然只是隨便花掉,難怪你必須花更多錢去買更多刺激。

想要和朋友相處,不一定要聚餐、逛街、上夜店。妳可以學學北歐人的做法:邀請朋友到家裡,隨興地帶點零食小吃,重點是在一個溫暖、沒有令人分心的喧鬧環境中,真正地交流。一個人無聊,與其滑購物、滑別人花錢紀錄、或在多個平台中找戲劇,你可以細讀一本書、翻出珍藏的DVD重溫一部好電影、深呼吸做瑜珈、甚至正念打掃家裡執行斷捨離。

重點是,請想想你要什麼?除了花錢外,怎麼做更有效益?

你要的是和朋友交心的溫暖,外面的刺激會讓你們眼花撩亂。花了一整天混在一起,卻沒有真正貼近的談話和了解。你要的是一個人的休養生息、好好充電,購物、追劇只會讓你的心更累。很多真正療癒的事根本不花一毛錢,卻能讓你幸福感飆升一百倍。

花錢當消遣不僅不能帶給你好的娛樂,同時還害你失去心靈平靜和財務平衡。逛街隨便看、隨手買,家裡和衣櫥堆滿不愛的東西,打開衣櫥就極度煩躁,而你的投資卻永遠本小利大利不大。你買東西只為了花錢的痛快和新東西的新鮮感,爽快一過,你就只好回到店裡如同癮君子般,拿出信用卡再刷下去。家裡滿了,心和錢包卻一直空空的。

別再隨隨便便地用錢排解無聊了。給自己一點時間,去找出自己喜歡的事、做有成就感的事,或者學習一些真正能幫助你的技能。這不僅能幫你轉移注意力,從購物花錢到自我提升,還能培養出一輩子受用的習慣,讓你這輩子再也不擔心無聊。

東西就只是東西,而你才是閃亮亮的焦點

如果你養成習慣,找出花錢最快樂法,避免花錢卻沒實質效益,並且用不花錢的方法排遣無聊,那麼你的開銷應該可以減少很多。

其實,這些方法都只是一顆專注於自己的心。你的心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放在外面的世界。不是去想「這個東西真的好漂亮!(心裡OS:如果我有這個,誰一定會羨慕死,我一定可以拿到五百個讚,我的房間一定會無比優雅…)」

而是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我今天好嗎?剛剛會議有點緊張,去茶水間泡杯茶深呼吸五分鐘好了。」「今天周末要幹嘛?阿這禮拜我一直覺得腰有點酸,來做一個小時瑜珈然後去泡個澡好了。」

東西就只是東西,有功能性。達成它的功能,就不要無限上綱它的意義。

衣服就是衣服,保暖蔽體,加上一點點自己偏好和符合整潔乾淨就好,不要把它定義成你的品味、品牌代表你的個性、你的社會地位、你的自我價值。它就只是衣服,難道你希望你的人生總是讓別人用衣服評斷你嗎?不累嗎?

你的價值,在於你的自我肯定、自我了解。在於你的想法、創意。在於你的熱忱、愛心、耐心。在於數不清的特質,組合成獨一無二的你。你不再用物品定義自己,而是把重心轉到這些拿不走、脫不掉、無人可取代的自我特質上,這世界自然而然就會轉而用這些特質來看到你。

改變追求方向

你可以改變重心,從外界評論和物品,轉到自己身上。你也可以改變你的追求方向,從擁有很多物品,到擁有空間和心靈的餘裕。這就是斷捨離和極簡主義的精神。

這個世界不停地用各種媒體洗腦、教育我們,擁有很多東西很好很重要。斷捨離則說,有空間和心靈餘裕很重要。這沒有誰對誰錯,就像你不會說紅色是對的,藍色是錯的。這只是個人的選擇和喜好。花錢消費是一個經濟體成長的必要條件,但過分的消費則只是你個人的壓力。

如果你非常習慣消費、非常認同擁有就是好,請給自己一個嘗試不同的機會。不用一下子丟掉所有東西,一路往空房間的極簡主義衝去。只要從一個櫃子下手。挑一個五斗櫃或抽屜櫃,腦中深深記住「我想要無壓力、空間、留白,能呼吸」,或是找一本充滿極簡空間美美照片的書放在旁邊。然後開始把不用的囤積物丟掉(請直接丟掉不要拿去別的地方),然後把剩下的東西好好放回去。試試看,看自己是否喜歡這種負擔減少的感覺。

擁有東西是一種快樂(如果你慎選帶來快樂的物品而不是帶來壓力的物品),但擁有留白的空間,和不用打掃維持物品的餘裕時間,則是一種全然不同的快樂。

還有一個可以改變追求的方向,從追求很多東西,到追求很多資產,或實現很多夢想。

你可以選一個長遠目標,然後計算要實現這麼目標需要多少錢。將這個數字乘以二,就是你的目標。

譬如說你想去浪漫希臘十日遊,預算十萬元。那麼你的目標就是存到二十萬,你就能拿十萬出來,去完成這個夢想。留下十萬,成為你的投資資產,讓你能躺在希臘沙灘時還有錢在為你工作。這個方法來自於”持續買進”這本書,作者稱為”兩倍法”。你花多少享受就投入多少去投資,有享受有儲蓄,大人不做選擇。

不用有多少東西來定義自己、或衡量自己的快樂。而是用完成多少計畫、實現多少夢想、自我成長多少,來真正地充實自己,好好體會和品味生活。

這世界並不是黑白二元,我們只是太習慣這種懶惰方法。不是存錢或是花錢這種暴力二分法,而是計畫、預算。花多少、存多少,找到自己最開心的平衡點,你就不用糾結於希望享樂又希望有錢錢員工的窘境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