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歡迎一起來窩在家。
今天要聊的書是「大腦不滿足」,這是我在研究關於”匱乏”這個主題閱讀的第三本書。「匱乏經濟學」聊的是財務匱乏如何癱瘓我們,讓我們做出糟糕的決策,讓狀況越來越糟。「從容心態」聊的是時間匱乏,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以及幫助我們轉換金錢和時間的價值觀。這本「大腦不滿足」則探討了”匱乏循環”如何在各方各面影響我們。
什麼是”匱乏循環”呢?
首先要提一個重要認知,就是人類是個不會滿足的動物。當然我們會有短暫的滿足,但是永遠會有更多的慾望啪的一聲蹦出來。有時候只是單純肚子餓了,渴望一頓美味的晚餐。有時候卻是看到高中同學臉書貼了國外旅行,然後渴望自己能贏樂透。我們就是會想要更多、更好。這在遠古時代確保我們這個物種的生存和進步。我們會渴望能到更遠的地方尋找糧食,然後我們找到方法囤積糧食,最後我們自己生產糧食降低不確定性,一路進步到現在的社會,都是因為我們就是想要更多、更好。
如果有任何東西可以永遠滿足我們,我們就會放棄承擔生存所需的任務,然後死去。因此我們活在一個幸福的匱乏循環之中。
大腦不滿足 第11章
永遠感覺匱乏的我們,於是很容易落入”匱乏循環”。感覺無聊時,我們拿出手機開社群APP,這帶來了一絲興奮。有人喜歡我的貼文嗎?朋友又貼了什麼有趣的東西呢?不確定的獎勵讓這個誘惑更強大。然後刷新頁面、看到更多有趣的事物是如此容易、快速,於是我們一滑再滑。這就是”匱乏循環”。由機會,不確定獎賞,和能快速重複,三個條件構成。我個人覺得這也是上癮或習慣養成的黃金公式。
有了第一次經驗後,我們學到打開社群是個能趕走”無聊”這種不舒服感覺的好方法。於是每次無聊,我們就打開社群創造一個機會,然後期待今天會看到什麼有趣的東西,也就是不確定獎賞。繼續往下滑既快速又簡單,也就是能快速重複。如此重複幾次,我們發現自己上癮了。現在不是無聊才開社群,很忙也想開社群。我們已經養成了一天要開社群好幾次的習慣。結果呢?我們連開會也手癢想開社群,造成工作延宕。累了一天也只想滑社群,不僅沒好好休息,還造成眼睛更多負擔。更別提重度使用者或青少年,對於自己受歡迎程度產生了焦慮和壓力。在”大膽行動“這本書中,盧安娜博士稱這之為”心理迴避”。她在書中教導我們一些跳出這個迴圈的方法,勇敢去面對我們想逃避的感受或想法(例如無聊或焦慮),就能順利戒除這個帶來不良後果的習慣。
陷入”匱乏循環”
作者利用每個章節,討論我們會陷入”匱乏循環”的一個項目。舉凡食物、物品、社會地位或影響力、資訊、幸福,或是抽象的例如我們會因為想逃避某些事物,或想增加某種確定感、安全感、掌控感,而落入匱乏循環。我們不停地落入循環,企圖得到更多,最後卻會帶來負面的後果。以下筆記幾樣來討論囉。
人類不喜歡不確定性,處於不確定中讓我們血壓升高、壓力增大。但偏偏生活就是個無常,於是只要能簡化、提供確定感,就能得到我們的青睞。所以我們喜歡依賴分數,分數減少了不確定性,一翻兩瞪眼。當分數被運用到生活其他層面時,一切就變得簡單粗暴。我們看評分選擇餐廳,忽略了每個評分的人出發點和訴求都不一樣。我們看評分選餐酒,忽略了每瓶酒適合搭配的餐點不一樣。我們看評分決定貼文,忽略自己真正想說的事。我們看手錶上的分數決定今天要健身還是伸展就好,完全忽略自己的身體在說什麼。我認為這是相當可惜的事情。用分數選餐廳、電影等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小探險就消失了。而成癮,正是因為缺乏正面的刺激。
當我們在一個活動上貼上一個簡化的評分系統,就會開始專注於那個評分系統與追求分數,而非去體驗那項活動原本的目標。
大腦不滿足 第06章
在物品這個議題上,當然直覺是很多人過度囤積,落入了物品的匱乏循環。看到一件物品(機會),這個物品會讓我看起更美、更有精神嗎?(不確定獎賞),當然還有隨時都可購物的環境和網路商城。於是現代人買買買,就是不願意面對”我到底在追求什麼?”這個大哉問。有趣的是,作者對極簡主義也不苟同。他提到囤積和極簡都在焦慮。囤積的人擔心萬一需要,極簡的人則擔心混亂和失控。這真是一巴掌打醒我啊!每次斷捨離某物(機會),我都在幻想我家會不會看起來更美?我會不會覺得更放鬆?(不確定獎賞)。然後再去找一件東西來斷捨離(快速重複)。別人落入購物成癮,我落入斷捨離成癮。其實是我不想面對、承擔和接受混亂及失控,於是心理迴避這些不舒服的感覺,改由丟掉一些東西讓我覺得自己有控制權。後果當然是我永遠還是害怕混亂和失控、永遠在苦苦掙扎要更極簡,更糟的是還有做不到的自我否定和生活上的不便。
極簡主義在我們於線上分享的照片中看起來很好,但並未解決我們認爲它會解決的根本問題。就像成癮一樣,比較好的問題是弄清楚表面之下隱藏着什麼。我們爲何一開始就想要「更少」?
大腦不滿足 第09章
對幸福的追尋也是一種匱乏循環。我們想要更幸福,卻從來沒有搞清楚自己定義的幸福是什麼。我們偷懶地採用社會和他人的價值觀(心理迴避),卻無法從中得到幸福的感覺。也許會報名東歐十天旅遊(機會),期待著總總的際遇(不確定獎勵),從中感到短暫的幸福,然後再買下一張機票。或是答應一場約會(機會),期待這次會遇到靈魂伴侶(不確定獎勵),熱戀期過去後磨合太痛苦,就分手再答應另一場約會。我喜歡「無法成為大人物的我們」一書中,作者說他的幸福日子,就是不用做不想做的事。一旦確定這點,再去思考如何做到,於是勇敢辭職。弄清楚自己的幸福是什麼,然後明白幸福並非永遠不變、一旦找到永不失去。明白即使不幸福、不快樂,也是完整生命的一部分。我非常喜歡本書作者為了探討幸福,啟程到聖本篤修士會居住的體驗和描述。誠心地推薦大家自己去讀這章。
沒有人會隨時都完美地幸福,因爲幸福是一個不斷變動的標的。最好專注在我們知道是好的事情並追尋它們,然後幸福就會變成副產品。幸福是來自於把其他一切都安排妥當,並讓它服從於最終目標。
大腦不滿足 第11章
利用匱乏循環
匱乏循環讓我們陷入許多成癮、壞習慣之中。但既然這是能學習到、能建立起的習慣,我們就能利用這個循環,幫我們建立起好習慣。
我是個只愛窩在家的人,運動對我而言就像叫樹獺跑快一點一樣痛苦且不符合天性。但在遊戲中,我找到了運動的樂趣。而遊戲,正是充分利用匱乏循環的產品。我今天可以過關嗎?下一關是什麼呢?利用這種期待,我也建立起了運動的習慣。還有另個顯見的習慣是閱讀,今天我會找到什麼書呢?這本書會帶給我什麼有趣的想法呢?像是閱讀和運動這些習慣,也是利用這個匱乏循環建立起來的,但日積月累之下,不但不會造成負面影響,還會有許多益處。
除了利用匱乏循環建立良好、有益的習慣外,作者還多次提到一個信念:「我們會從必須更努力去做才能實現的事情中得到更深刻的獎賞。」想像一個簡單的遊戲,或是任何遊戲但你的對手是個小小孩,贏得簡單自然也就不會讓你得到成就感或是巨大的喜悅。但像是登上高山的巔峰、贏得某運動競技的金牌、博士學位的畢業典禮,這些事很難達到,於是會帶給你深刻的心理獎賞。那麼,在面對困難、不舒服的感受時,如果能記得,選擇困難的作法,持續選擇,就能利用匱乏循環建立起好習慣。看到別人的名牌包,與其衝去亂買或大吃一頓洩憤,選擇困難的,學習理財,最終你不會落得口袋空空寅吃卯糧,反而會懂得方法讓自己越來越富裕。不在乎有多少人對你的貼文按讚,選擇困難的,問自己這篇貼文是否表達清楚、是否幫到別人、是否說出真正的內心話、自己是否成為理想的人,不僅不會社群上癮,還能督促自己持續產出好作品。
最後,我覺得一切還是回到價值觀。這幾天震驚社會的大S過世消息,除了對她的不捨和對家人的關心外,更多的是人們選擇用”勇敢、活出自我”來記得她。大家雖然惋惜她在這美麗的年華謝幕,但對於她充分活出自己,也都給予欽佩和讚賞。我是誰?我在乎什麼?我要活成什麼樣子?當我們落入匱乏循環,多買一件不需要的東西、多吃一口高熱量食物、多無意識地滑手機幾分鐘,我們能否暫停,問自己這幾個問題。不再逃避,勇敢去面對不舒服、不愉快或是壓力,找出根源,找出解決方法,找出自己要什麼。然後燦爛地活出自己。
本篤相信,我們會在幫助他人、體驗與創作有創意的作品、學習新事物、平衡分配獨處與和他人相處的時間,以及在大自然中保持覺知之中,找到更高的目的與滿足。最重要的是,深思我們認爲巨大永恆的祕密事物,就是「巨大永恆的祕密」,並讓它指引我們。
大腦不滿足 第1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