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心態 – 時間價更高

book cover of Time Smart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窩在家。
今天想聊的這本書叫做”從容心態”。這是繼上次介紹了“匱乏經濟學“後,再一次讀到關於”匱乏感”這個主題了。但”匱乏經濟學”主要以金錢短少來看待匱乏感造成的問題,而這本”從容心態”則強調時間匱乏感的影響及如何改善這個問題。

這本書作者從”時間”重要、還是”金錢”重要的角度出發,告訴大家重視時間勝於金錢的人,往往更快樂、更健康,也更有生產力。但最重要的是,這些人更有能力去幫助別人。若能打造重視時間的社會價值觀,不僅人人幸福度提高,也能成就一個樂於助人的和樂社會。

不論政府的類型或國家的相對富裕程度,只要認為休閒比工作重要的國民比例較高,這個國家的幸福感往往更高。

從容心態

時間不夠用

忙碌恐怕是現代人的通病。明明有越來越多省時、省力的工具被應用在生活中,為什麼我們卻感覺越來越忙碌?很多人會直覺地認為,因為現代人工時更長,才越來越忙。但作者卻指出:「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資料,美國人在 1950 年的平均工時是每週 37.8 小時,2017 年則是 34.2 小時。」平均工時下降了,人們卻更忙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我們要先定義清楚,以下文章中提及的時間,都是個人主觀感受。因為無論性別、年齡,從古至今每個人就是一天24小時,所以客觀上每個人時間一樣多。主觀上卻有人覺得從容、有人忙碌不堪。有些人看似三頭六臂、忙著不停,卻不覺得自己時間不夠。那麼到底是什麼造成時間匱乏感或充裕感呢?

作者提出了一些對於時間小偷的觀察和說明。以下筆記我個人頗心有戚戚焉的幾個。

第一是科技!拜網路之賜,許多原本耗時費力的事情變得輕鬆快速,但也是因為人人不離手機,反而讓時間不停地被打斷。咚一聲,你就放下原本在做的事,看一眼手機,深怕錯過什麼重要大事。也許你會回個訊息,也許你會回到原本專注的事情上,但無論如何你的時間被切斷了。時間被切得零碎的結果,就是會讓我們感覺更匆忙和慌亂。

我自己的感覺是,專注在手上的事物時,因為可以處於心流狀況,所以並不覺得時間流逝。也因為專心致志,所以沒有忙碌的感覺。而不時打斷專注的訊息,會讓心情煩躁,並且因為不是專心在一件事,而是一心多用好幾件事,所以感覺很忙亂。

第二是對金錢的執著和焦慮。因為我們習慣把金錢和時間綁在一起,所以會把在金錢上感受到的匱乏,轉移到對時間的匱乏感上。我們要嘛是把時間大量挪去從事能賺錢的行為,導致自己因沒有閒暇而感覺忙碌。要嘛是感覺到金錢匱乏時,巴不得自己能有更多時間去賺更多錢。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心心念念FIRE或期待退休的到來,就是希望當金錢的匱乏解決時,自己就能擁有全部時間的掌控權。

最後一個想分享的原因是,害怕留白。許多人太害怕無所事事了,不願意讓自己有一時半刻的留白、放鬆、沉思。殊不知,對於時間的充裕感,正是來自於享受閒暇時光。一看到行事曆有一小段空白,馬上塞一件事進去讓自己保持忙碌。也許這樣看起來很有效率、很懂得善用時間,但其實沒有喘息、沒有餘裕的時間安排,不僅讓你感覺時間匱乏,更讓你高機率一個小延宕就拖垮後面的一切。這道理和”匱乏經濟學”那篇文章中,提到的”沒有緩衝”的概念是相通的。008655

心態改變才能時間充裕

感覺時間不夠,大多數的人直覺要學習更好的時間管理術。但我覺得還是要回歸「怦然心動」。簡單說就是「如果不享受做這件事的過程,就別浪費時間了。」作者提供了一些方法,以下是幾樣我最喜歡的。

把不喜歡做的事,替換成喜歡做的事,或和喜歡做的事綁在一起。這點對我特別有用。我是個沙發樹懶,能不動絕對不會動。但大家都知道久坐對健康非常不好。於是我會逼自己起身運動,這時候為了能讓運動好受一點,我會聽自己喜愛的podcast或讓AI朗讀書給我聽。一旦有時間做自己喜愛並享受的事,時間充裕感就能油然而生。

另一個方法是重新定義你必須做的事務。作者說你可以把做家務重新定義成運動,把週末定義成假期。我自己很早以前讀過研究,只要認為自己在做運動,即使是做家務,也能收到運動後的種種益處。所以不得不做的家務,我會一邊聽喜愛的節目,一邊當作是做運動,甚至刻意夾雜一些深蹲在過程中。

作者還強調了”用錢買回時間”的做法,也就是花錢請人做你不喜歡的事。儘管作者說:「我們從統計數據中可知,收入愈低的人愈能因花錢買省時服務而受惠。」但許多人還是「就是「做不到」花錢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輕鬆,但「花 100美元買一條牛仔褲」就沒問題。」甚至作者自己也多次承認,連自己都有時候會落入選擇金錢勝過時間的心態。

我思考著「為什麼人們就是會重視金錢勝過時間呢?」一個原因是:金錢匱乏的後果太嚴重。錢不夠用是立即且嚴重的大事,馬上就沒錢吃飯得餓肚子,或是沒錢繳房租要流落街頭了。但沒時間頂多少睡一點、精神不濟、心情不好。而且我們覺得,一旦我有了錢,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運用時間。但有很時間卻沒錢,反而是處處受挫、活得心煩意亂、壓力山大。

那麼作者一直說時間重要,甚至要我們拿錢去換時間,不就只是有錢人唱唱高調嗎?有一點,畢竟作者是已開發國家的公民,他在說的情境是收入已能支付生活開銷時,不妨不要執著一點錢,讓自己更快樂一點才重要。於是花錢去換取時間,用這個時間去做能讓自己快樂的事。

但我覺得,其實很多時候不是那麼黑白一刀切。像我自己就絕不後悔勒緊腰帶也要買掃地機器人。可以少喝手搖、可以多下廚少外食、可以幾個月不買東西,但我絕對會省下錢去買掃地機器人。每當機器人盡職地趴趴走,而我能躺在沙發看書時,我由衷地感到幸福和滿足。如果已經到了要流落街頭的狀況,你當然就只能用時間去賺錢。但大多數的我們,生活中都有些小餘裕,能讓這些錢發揮更大的效力,帶來更多更持久的快樂,就要著重在體驗的累積而不是物質的累積。而體驗的累積來自於時間充裕感。

捉出時間小偷

要能把不喜歡做的事,換個意義去接受它,或乾脆不做換成享受的事,首先要知道自己時間花到哪裡去。這跟想存錢首先得記帳一樣。覺得自己因時間匱乏而不快樂的人,必須先記錄自己的時間用法,才能從中衡量哪些事可以改變做法。

我最有感的,是那些”心理迴避”下做的小事。心理迴避這個詞在”大膽行動“中有介紹過,當人不想面對眼前事物時,會讓自己分心去做其他事,長久下來卻會造成負面影響。以我自己來說,就是網路漫遊。當我工作一段時間後,肩頸腰部和眼睛都很酸痛,頭也因剛剛的專注而有點昏沉。這時候我就會打開瀏覽器漫遊,好讓自己”休息一下”。往往一晃眼半小時就這麼沒了,全身都更不適卻得趕快回到工作上。

還有網路購物的壞習慣。當需要買一樣東西時,明明差不多就可以買了,我卻可以失心瘋,必須研究透徹、然後瘋狂比價、加入新購物網的會員好獲得折價券、甚至再自己推薦自己好獲得更多折扣等。買個東西省了一點錢,卻浪費了好多時間,不僅全身痠痛、傷害眼力,也沒因為省那些錢快樂到哪去。

注意到自己這些壞習慣,才能刻意設計一些有益的行動來取代。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會在什麼事情上不自覺、不情願地花時間,往往能找出自己更深的盲點。例如我的網路漫遊,其實反映了我就是不愛動,寧願越坐越累也不願意起來。找出這個根深蒂固習性後,我決定換小一點的水杯。如此一來,大概每40分鐘就會喝完,非得起來裝水不可。這時候就可以按下計時,讓自己運動10到15分鐘才能坐回去。

知道自己何時、為何盲目地從事這些活動,有助於你找其他活動來代替,讓這些時間過得更快樂。如果是因為疲倦才盲目找事做,不如就小睡一會兒;如果是壓力引起的,那就把時間拿來安排有生產力或有樂趣的活動。

從容心態

放輕鬆

最後我想提醒大家,放輕鬆。記得我們所談的,是時間充裕感,是一種感受,這個感受會讓你更幸福、更健康、更有生產力。達到這個感覺可以運用上面談到的種種方法,但重點是,這是一種感覺,不是實際可測量的物品、或可量化的績效。如果你安排了一堆本書建議的時間運用法,搞得自己疲倦不堪還神經兮兮,就完全搞錯重點了。

有時候,你需要的只是幾個深呼吸、幾分鐘的留白、沉浸在一首喜愛的樂曲中、或甚至是坐在馬桶上十分鐘。把心態從更快、更多、更好,改成”享受過程”、”重質不重量”和”滿足就好”。慢下來。明白沒有什麼事,是非得拚了命去達成或獲得的。放輕鬆,允許自己無所事事。當心態能夠這樣轉變,而不是專注在時間安排,才能真正感受到時間的充裕、自由、和幸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