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窩在家。
在這將近一年的最後幾天,你是不是和Joy一樣,開始列出新年新目標了呢?但今年,Joy從新年待辦,改成”不辦”清單。為什麼要有”不辦”清單呢?因為在這年末的日子,我的斷捨離焦慮又發作啦!我總是被”再精簡、丟光光、大整頓”的迫切感騷擾。其實我已經實習斷捨離好幾年了,但家裡卻不是極簡主義般的空無一物。因為我本人頗忙碌也很懶惰,所以便利舒適才是第一要務。但我的內心一直對此不滿,一直嚮往著空無一物的茶室狀態。
偶然之下收到書局的電子報,提到”無所事事”、”放空”等。想起幾年前,讀著老莊,最動心的就是”為無為”的概念。才覺得,也許對於我這樣一個習慣逼自己精進的人,新年該採取轉換的心態,也許是”不做”。放下慾望、放下進步、放下應該、放下比較好,最後放過自己。在這個情況下,我拜讀了這本”不辦清單-史上最不勵志的爛泥哲學書”。這本書非常順暢好讀,許多地方讓人讚嘆作者的灑脫,還經常讓我有種”哇!還能這樣看事情啊!”的驚艷,非常推薦給大家看喔~
ps. 和我一樣有斷捨離焦慮的人,可以參考這篇:怦然心動的生活。
自己的價值觀
這本書的第一頁,用跨頁的大字印著一堆讓我頭皮發麻的信念。例如:”不持續努力就會變成人生失敗組”、”展現不同的自我同時尋找真正的自我”。會有這麼多“不做不行的事”,一方面是因為接收過多資訊,我們聽到別人說”人生第一要務是買下自己的房子”,一點經驗也沒有的我們選擇相信,從此努力將買房當成最重要的目標。另一方面是相信這些事對人生的幸福很重要。人人都想要美好人生,我們也以為別人的人生都比較好,然後我們看到別人擁有什麼或做什麼,於是相信了這些訊息,以為達到這些就能成就美好人生。追根究柢,我們其實從來沒有真正搞清楚,對我而言,什麼才重要?也就是自己的價值觀到底是什麼?
與其把別人認為重要的事,當成自己的目標,不如把精力時間花在能滿足自己的事物上。把焦點從物品、金錢或任何身外之物,轉移到自己的心。不要去想:”該不該買房?”、”該不該換工作?”。而是問自己:“擁有這個物品讓我快樂嗎?”、 “決定這樣做,能讓我快樂嗎?”、”能快樂多久呢?”。以自己的快樂為出發點。這和”不反應的練習“一書中,提到的”只在乎內心樂的反應就好”一樣,要”仔細觀察現在感覺快還是不快”。麻煩的就是,因為還沒有擁有、還沒有達到目標,所以我們只好一廂情願地相信這些目標會帶來快樂。(關於這個難題,大家可以參考: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練習課。)
這裡有個行為科學的研究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經驗”的享受會比”物質”的擁有,帶來更長遠深刻的喜悅。也就是說,把時間或金錢花在一個體驗,大至出國旅行,小至跟朋友喝咖啡,都會比花在購買、擁有一個物品,更要讓人感到滿足。本書的作者Pha就是做了這個選擇。辭去綁架時間和精力的工作後,雖然金錢的來源減少了許多,但作者認為釋放出來的時間和精力,使他能經常與朋友會面。同時能把時間花在自己在乎的事上,這些帶給他的滿足,遠超過拿了薪水去購物。
另一個思考方式是,不要讓自己習慣太美好、奢華的生活。這樣一來,偶然發生的小確幸就能帶給你大滿足。舉例來說,如果你每天自己泡三合一咖啡,生日那天去買了一杯星巴克,就會帶你非常高的享受感。但你的同事天天一杯星巴克,所以他生日時,恐怕就得去五星餐廳用餐才能感受到一杯星巴克就能帶給你的滿足。你也許第一反應會覺得,這樣也太寒酸可悲。可是記得上面說的嗎?以自己內心的快樂為依歸。你能夠花一百多感受到這麼大的喜悅,你同事必須花一萬才能感受到,你的CP值秒贏同事不是嗎?還不只如此,他發薪前會為那頓晚餐不快樂,你大概不會有任何壓力,你的快樂不只強度一樣,還更持久且沒有後遺症。
讓我腦中轟的一聲,炸走我極簡焦慮的,是作者說因為大學宿舍太破爛,以至於他認識到,家就是個能遮風避雨的地方就夠了。我在這邊挑三揀四,想整理想裝修,他說能棲身就夠了。可見”標準”的力量有多大,他的標準讓他對家很滿意,而我的標準卻讓我處於焦慮中,何苦呢?真的會比較幸福嗎?回歸本心。我家只要舒適、便利、能輕鬆保持乾淨就是最適合我的。
與其在意家裡是不是一個舒適的環境,倒不如先想想,為了維持那樣的住家,必須花費鉅額金錢、付出相對的勞力,將是多麽辛苦的一件事。
用自己的步調、做自己喜歡的事
急,是Joy的一個大毛病。會急,是因為有著”加快速度,就能完成更多“的妄想。明知是個妄想,卻改不掉。深入去探討這個妄想,是因為相信”努力就會有回報“,還有”自己的人生要自己負責”等信念。有了這兩個信念,就會想要用更快的速度,去做更多的事,才能收到更多正面的回報,才能創造更好的人生。
人生當中,很多時候是不管再怎麼努力,也無法獲得應有的回報。
任何人都可能遭遇意料之外的事故、災害或疾病,使人生變得悲慘不堪。現在,生活上沒有遇到什麼問題,可以安穩度日的人,充其量也只是「運氣好」而已。
佛陀的核心教導之一,就是無常。我們平穩的生活,可能隨時因為外力而出現巨變,不論你再怎麼努力預防或保險,都還是有出現漏洞的可能。我們人類很喜歡一個蘿蔔一個坑,好像一件事的結果只會有一個肇因,這種危險的習慣讓我們流於武斷和自傲。例如我們會認定胖的人都懶惰、窮的人都會做蠢事,這些認定給予我們心理安慰的假象,讓我們舒適地認為自己絕對不會落入這些窘境。但如果你曾經接觸過一些基因學或社會不平等的研究,就會發現自己的好生活,很大一部分真的是好運。也許你會說,Joy不是一天到晚說你的現實是你的內在投射嗎?那這些人沒有好好在內在下功夫阿。但你能來到這個部落格,難道不是命運嗎?你能聽進去、學習到某些觀念、能運用有效的方式改變自己、能養成好的習慣,某程度而言,不是有許多的運氣成分嗎?
既然運氣佔了一定的比例,那麼努力多做,就不一定會有回報、不見得會更好、也不見得能更快收到成效。理解了這個前提,就能允許自己慢下來。而既然”成事在天”,於是作者說我們就“負一半的責任就好了“。事情如果會成功,就會在該發生的時候成功,而我們只出了一半的力。如同拉弓射靶,你可以盡力做好瞄準,但箭出去了,有沒有強風忽然讓它偏離箭靶,就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了。理解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能用更謙卑的態度來過人生。同時也用更寬容的態度,去對待他人。
適時放棄,接受既有事實,也能讓生活過得輕鬆一點。
不要一味地想著:「非得這麼做不可」或「不可能會變成那樣」,我們應該放下這些執念,因為這個世界,絕對不可能盡如人意。
“努力不必然會有回報”、”自己的人生只需要負一半責任就夠了”,那麼就只需要做自己喜愛的事就好了。因為儘管逼迫自己去做了不喜愛的事,也不見得會有更好的人生、過著更幸福的生活。選擇了薪水多的工作,就能保證幸福人生嗎?難道不會生病、地震讓剛付清的房子垮掉、或是對工作無成就感而空虛嗎?所以回到上面說的價值觀,與其去做別人認可的事,你自己認為這件事是否重要、是否帶給你快樂,才是做出選擇的依歸。
既然無法控制結果,那麼是否做一件事或擁有一件物品,該考量就是自己是否能享受過程。因為結果無法像精準的科學實驗一般A導致B,所以過程,能帶給你快樂和滿足,才是重點。
如果不能樂在其中,只是有目的去做一件事情,最後一定無法長久維持下去。
與其一直斤斤計較能夠得到什麼好處,倒不如盡情享受每一件事情。
就像Joy寫這個沒有人在看的部落格,既沒有廣告也沒有贊助,常常被問幹嘛還繼續寫。但我喜歡藉著這個機會,梳理對書和生活的感想。反正我就是會寫文章寫心得,何不寫完公開呢?這也是為什麼,這些文章並不是以書籍內容簡介的方式撰寫。因為撰寫這些,並不是希望讓沒時間看書的人能吸收到書籍的知識(感謝偉大無私的瓦基),而是我個人感想的紀錄而已。如果你也看過這本書,來和我分享心得,我會非常非常開心。如果看了我的心得,激起你想看這本書的慾望,我也會感到很光榮。但重點是,我寫這些文章,只是單純享受把腦子裡和筆記本裡,亂哄哄的想法整理清楚的過程。
不依照他人的價值觀生活,也就是不買希望讓他人羨慕的東西、不做希望他人認可的事。因為任何人都是以自己為中心,以自己的價值觀為準。所以得不到他人的認同、讚賞或羨慕,本來就是正常的事。自己和他人,本來就是截然不同的存在。“不用”去判定是非對錯或高低輸贏,因為世事無常,影響的因子既多又複雜,更何況世事本來就沒有標準。不急不躁以自己的步調和標準生活,不必貪快、也不必求多求好。擺脫急躁,慢慢思考如何更好地運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用自己的步調去面對,或委託更適合的人處理,甚至更有可能慢下來後,問題便船到橋頭自然直了。以上是我的新年不辦清單,你呢?
不必受到世間認定「必須這麼做」或「不得不那麼做」的框 架束縛。我們只需要跟隨自己的感覺,選擇喜歡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