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兒喜的婚姻眼看就要走到盡頭了,心情整個盪到谷底。但儘管到了這個地步,她心心念念的,依然是”他應該聽我的”、”他應該更疼我”、”他應該更為這個家付出”、”他應該更愛我”、”他應該要為這段婚姻更努力”…。
這就是拜倫凱蒂所謂的”跟現實打仗”,而結果一定是你會輸,然後你會受傷、痛苦。因為現實就是現實,已經發生、正在發生。跑去跟現實爭鬥說:「不能這樣,我要那樣。」現實完全不會理會你,所以你會自己痛苦。
這時候大部分的人會說:「我又不是白痴,跟空氣”現實”說不可以這樣,我是在跟那個”人”說不可以這樣,”人”當然是可以改變的。」
首先,我在上一篇文章說過,“想改變別人?請先自己願意改變”。自己如果不願意改變,是無法改變任何其他的人事物的,因為那些人事物,都是你自己的投射。其次,”他”就是”現實”的一部分。你要他改變,就像你要天氣變成涼爽但有太陽一樣,完全不在你的控制範圍,所以你只有傷心的份。
但我們不願意接受阿,我們會想:「人能改變壞習慣,就像我們能改變家裡的擺設。人能變得更好,家能變得更舒適。」好喔,既然上次我們介紹了inquiry轉念的方法,這篇我們來檢視一下這些想法是否為真。
為什麼你要這樣不要那樣?
首先來看一下雀兒喜的想法:「他應該要聽我的、他應該要更愛我疼我、他應該要為這個家庭婚姻付出更多…」。凱蒂會引導你去檢視這個想法是否為真,他真的應該要做到這些嗎?其實這個步驟很多人過不去,因為他們真心認為這個人”應該”要做到這些事,天經地義,根本是普世公理,有什麼好質疑的。
所以我習慣換個思路,我會自問「為什麼他應該做這些、有這些表現?」
答案通常是:「因為這樣比較好,這樣才是對的。」什麼是對的和好的,都是個人標準。我個人認為這樣比較好、是對的,很顯然他不同意。那麼我要求他做這做那,說穿了是「因為他做到我的要求,會讓我快樂。」
所以現在要檢視的,變成:「他做到這些、聽我的、愛我疼我、會家庭婚姻付出,我就會快樂。」
說句難聽的,你都不在乎他的快樂了,他幹嘛在乎你的快樂。你若是在乎他的快樂,你若是真心愛他,會要求他做到你的要求嗎?還是你會尊重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可以想做自己要做的、容許有自己的好惡,包括他對你的看法和感覺。
很多人會執著”應該的事、對的事”,會說:「可是他同意結婚,婚姻是承諾,所以他就要實現諾言愛我,並且努力經營家庭。」那你呢?你有實現諾言愛他嗎?還是你更愛自己才會逼他做到你要的?努力經營家庭婚姻,你有做到嗎?你在逼他的時候也不是為家庭婚姻著想,是為你自己的快樂著想阿!所謂的家庭婚姻,是一個你和他的結合體,你只為自己想,完全沒有為他想,各自為政,卻沒有人在為家庭婚姻努力。
最後,他做到一切你要的,你就會快樂,真的嗎?老實說,你只是假設你會快樂,你無法知道沒發生的事會有什麼感受和影響不是嗎?就像很多人以為到了退休就能真正過著快樂的日子,實際退休後才發現空虛到發慌。我們根據過去的經驗和記憶,推測我們未來得到什麼就會快樂。但那只是推測,而且在做這個推測時,我們會忽略一切負面的考量,只看我們要的結果。例如你以為他做到這些要求,你就會快樂,忽略也許到時候你會希望他更有主見,不要什麼都等你作主。或是你希望他更獨立,不要什麼都倚賴妳。如果你對自己誠實,你就會發現,即使他做到這一切你現在的要求,生活中還是有其他壓力會讓你不快樂,然後你會提出更多要求。我們會不停地比較,今天和昨天比、自己和別人比,到最後你還是會找出最不如意的地方,然後依然對生活、對現實宣戰,最終依然是你受苦。
你也許會反駁:「以前他做到我的要求時,我就很快樂。」但你忽略了,那時的你們兩人,和現在的你們兩人,已經不是同樣的人了。你不可能百分之百確定,一旦他現在做了這一切,你就會快樂。事實上,很有可能是你停止快樂了,所以他也不願意再為你奉獻了。我們人類很喜歡把兩件不相干的事,硬是畫上因果關係。很有可能是你當時有著快樂的想法和性格,而他是被你的這個特質吸引,進而願意做一些讓你更開心的事。而現在你一天到晚抱怨他,或者是他不願意再以你為生活重心。你很有可能在有他以前就很快樂,他也可能做了一堆你要的,你卻還是不快樂。某某事情一定會讓你快樂,這種因果關係,只是一廂情願的信念罷了。
好,那麼既然「他做到你要的,你就會快樂。」禁不起檢視。既然你的快樂與否,很可能與他做什麼無關。甚至妳可以把自己的快樂,從他身上移開,自己負責讓自己快樂。那麼,逼他做到你要的,有意義嗎?還是只是讓你們兩人都陷入痛苦?
讓你受苦的,只有你的想法
凱蒂會問的第三和第四個問題:「有這個想法,帶給你什麼感受?假如沒有這個想法,你又會有什麼感受?」答案通常是:「有這個想法,就會覺得痛苦、一切不公平、我得不到我要的、壓抑、限制、憤恨。沒有這個想法,就會感到輕鬆。」那麼一切不是很明白嗎?讓你痛苦的,根本不是他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是你有沒有這個”他應該如何如何”的想法。他可以根本不存在,只要你有這個想法,你就會痛苦。
最後一步是翻轉你的想法,把你上面的想法翻轉一下會得到:「我應該要聽他的、我應該要更愛他疼他、我應該要為這個家庭和婚姻付出更多。」或是「我應該要聽我的、我應該要更愛我疼我、我應該要為自己付出更多。」這兩組,不都也很有道理嗎?如果你愛他,為什麼要改變他?如果你在乎你的家庭和婚姻,不堅持你的意見是不是能更融洽?如果你愛自己,你能在發現他不愛你時,依然感到幸福快樂。你不願意給自己的,卻逼著別人給。你不願意為別人做的,卻要求別人為你做。跟這一切抗爭的你,犧牲掉自己的幸福快樂。
試想,不論他是否表現溫柔體貼、不論他甚至是否存在,你因為給自己滿滿的愛而快樂,你做著讓自己幸福的事,過著自己幸福的生活。微風清涼、享受一杯好茶、歲月靜好。此刻,你哪會在乎他做什麼?如果他跑來言語或行為暴力,侵擾了你的靜好,你能做的,依然是問自己要做什麼。要報警?要離開?要溝通?要讓步?你只能決定自己要做什麼,你無法要求他做什麼,因為他是現實的一部份,如是就是如是。現實不在乎你的感受和想望,但你可以決定自己要如何反應。
自我的消融
有一個我在臉書上看到並很欣賞的觀念:「兩個人的關係,不是1+1=2,而是1+1=1。」
這看似浪漫,實則是很多的決心和愛。兩個人要有和諧的關係,要如同一體般的運作、生活、經營人生,必須讓兩人合而為一。而這合而為一,代表兩個人都必須砍掉一部分的自己。健康理想的情形當然是個砍掉一半,而且是砍掉對方不能讓步、不太喜歡的那一半。有些關係中一個人比較強勢,另一個比較隨和,於是強勢的人只砍掉0.3,隨和的人則砍了0.7,這樣也沒關係,只要兩個人都歡天喜地、合作無間就好。最糟的是兩個人都不願意砍掉自己,而要求對方砍掉。這種情形只能說,你愛自己勝過愛”我們”。在保留自己與塑造我們之間,你選擇了自己。當然,讓一方幾乎消失,只剩下0.2或更少,另一方則鮮少改變自己,也是不甚理想健康的情形。這種情況也許熱戀期願意犧牲,但過度壓抑後總有絕地大反攻的一天,要嘛忍無可忍無須再忍,要嘛幾乎消失的自我陷入憂鬱或困惑。
但我們個人與現實的關係卻是個非常不公平的關係,與現實相處,自我如果不是零,只會有麻煩和痛苦。開悟不是現實變成一切美好,而是你消失了,再也無所堅持,所以現實是什麼都好。當然,有些人有”人定勝天”的想法,相信「只要我努力,一定可以達到我要的一切。」真的嗎?努力和得到,又是一個人類硬是扯上因果關係的兩件事。有人很努力卻得不到,有人沒努力卻得到,不是嗎?得不得到,是現實(神、宇宙、存在)決定。要不要努力,則是你的決定。你會努力,是因為你想體驗努力,不是因為保證能得到。
現實永遠是1,想在這裡得到靜好,我們只能是0。如果做不到0,那至少自我越小,衝突越少。能放下”誰誰誰應該怎樣怎樣”這種想法,自我就能縮小,快樂就會增加。放下這個想法,來自於看到這個想法沒有事實撐腰,純粹是小我的莫名堅持。而inqury和凱蒂的the work,就是幫你看穿這個莫名堅持的工具。
[…] 這本書中作者用了一些他執業上遇到的案例,來說明我們往往認為某人有問題需要改變,其實真正需要改變的,是我們用以評斷這個人的信念和想法。對於這個觀念,我也在這篇”與現實爭鬥“中討論過,大家有興趣可以參考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