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亞香提-覺醒之後(一)

book cover of the end of your world

這一篇要來聊我最喜愛的作者之一Adyashanti的這本”覺醒之後”。這本書的原文名稱叫做”The End of your world”,直譯意思是”結束你的世界”。聽起來有點恐怖,為什麼覺醒會和世界結束有關?Adyashanti說的”覺醒awakening”和一般常聽到”開悟enlightment”一樣嗎?這篇就要來談談這些。

先說明,我個人中英文版都讀過,但我個人比較偏好英文版,少了一層轉譯比較直接,所以以下內容引用是我直譯,如果和中文版不同請見諒。

開悟是一個過程

關於開悟的定義,其實可以有很多種說法。這有點像是對於快樂的定義,每個人都會著墨於不同的角度一樣。有人會說快樂是整個身體都覺得很輕盈,也有人會說快樂是情緒很飛揚,甚至會有人說快樂是感覺空空的但甜甜的。

開悟enlightment,是永久了解並處於非二元狀態,是了解到獨立存在的自我是個幌子,是”我”的退去。而覺醒awaken,則比較像是一個有時限的開悟體驗。這個經驗可能只持續非常短暫的時間,也可能持續幾年。但大多數人從這個體驗後,會經驗到這個覺醒狀態似乎慢慢消失,”我”似乎慢慢回復,然後可能會有更深刻的覺醒體驗但也可能不會,就這樣反反覆覆,直到達到開悟。這個暫時的狀態,書中稱為nonabiding awakening非持久覺醒。也就是覺醒發生了,你明白非二元,但你無法時時刻刻安住在非二元現實裡。

相反的,持久覺醒abiding awakening或開悟狀態enlightment,則是自我不再能重回掌控你的人生,持久地以非二元的狀態存在。

從第一次的覺醒經驗開始,進入了非持久覺醒狀態,最後達到持久覺醒或開悟,這個過程就是本書要討論的主軸。這個所謂的覺醒,在杰德麥肯納的書中”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裡,他稱為”踏出第一步”,也就是第一次明白開悟不是什麼永遠極樂、宇宙意識,而是自我的消失。從這之後到達到開悟,他說至少需要兩年。拜倫凱蒂則描述她在療養中心的地板上醒來,明白了她真正是誰,也就是經歷了覺醒。之後她會帶著全世界的麻煩想法,到沙漠裡思考這些想法的虛假,這也花了她兩年。而Adyashanti則說他的第一次覺醒經驗到開悟則是花了六年。

覺醒不是神秘的靈性經驗

這本書裡所謂的覺醒這跟一般人所了解的開悟是一瞬間非常不同。有些人會有所謂的”靈性體驗”或”神秘經驗”,可能是人神合一、宇宙能量、亢達里尼能量之類的體驗,這些體驗雖然美好,但並不是這本書所說的覺醒或開悟。但麻煩的是,不僅有許多追求靈性成長的人會以為這就是開悟,並致力追求這種狀態的發生。更糟的是還有許多所謂的”靈性老師”,也只是經歷過幾次這種神秘能量體驗,便自以為開悟而開始寫書授課,導致對於”開悟”這個狀態是眾說紛紜。

Adyashanti說這些體驗很美好、也可能對一個人的覺醒和開悟有幫助,但無論如何,這些體驗有個”我”在體驗。“我”體驗到了這個二元世界所能提供的最美好最棒的體驗,和持久存在於一個沒有”我”的境界,是非常不一樣的。

杰德麥肯納在”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一書中,用吸血鬼和人來比喻。開悟,是整個人變成了吸血鬼,根本不是同一個物種,處於不同的世界。而不是一個人成為更好的人、更快樂的人。開悟是根本上、本質上的改變。

一個最明顯的區別,就是追尋。一個開悟的人停止了一切追尋,因為一旦明瞭自己是什麼,便失去了追尋或逃避的動機。但如果是驚鴻一瞥明瞭真相,有一次覺醒體驗,或者只是有靈性神秘經驗,追尋就還會持續。不論是企圖回到覺醒狀態,或是想再一次體驗神祕經驗,都是對現況的逃避和對未來的追尋,那麼開悟的過程就還沒走完。

失序的非持久覺醒狀態

阿迪亞香緹解釋,寫這本書是因為越來越多人處於這種非持久覺醒的階段。二元世界還沒完全離開,一元世界尚未完全安住,這個階段有許多困惑和疑惑,這本書就是提供給這階段的一個指南。

這階段有什麼困惑呢?其中一個,就是動機消失。

“我”如果是一個獨立個體,就會有”我要”和”我不要”,許許多多的追尋、逃避都是以”我”為中心。什麼對我是好的,我就要努力得到更多。什麼是不好的,我就要想辦法逃避。所以書中說小我是個動詞,是一個與現實抗爭的動力。

What we call ego is simply the mechanism our mind uses to resist life as it is.

覺醒體驗帶來的洞見,是”我”並不存在,沒有一個實質存在的獨立個體叫做我,只有一體存在的意識(或神、現實、真相、生命)。既然沒有我,我喜歡、我想要、我不要、我追求等等,就一點意義也沒有了。就像你的右手不會想要、喜歡、逃避、追求你的食指一樣。都是一體的,沒有區別。

沒有了驅動力,要做什麼呢?這就是很多人會有的困惑。如果沒有動力,似乎做任何事與不做任何事,都沒有差別。

如果完成了整個開悟過程,到達持久開悟,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因為小我完全消融,生命接手,一切都是生命自然自在的流動,也沒有一個”我”來擔心不知道要做什麼。但在這個非持久覺醒的階段,生命尚未完全接手,小我已經消融到感受不到驅動力,就會產生困擾。

Adya說,如果產生這種困擾,請放輕鬆。明白這是個必經過程,不必驚慌、不要強求、不要緊抓著”動機”不放。讓一切自然地來去是最佳的應對方式。

見山是山的三階段

讀到這裡,我想到很多事情都有三階段,如同那句常常聽到的禪語說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人的目標或驅動力就是這樣,有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小孩或青少年沒有目標,這在小孩身上是天真,在青少年身上則是迷惘。很多人從來沒有脫離這個階段,一直在尋找自己的目標或生命意義。然後第二階段,基本上我們創造了目標,或號稱我們找到了生命意義。這個目標就成為我們的動力,驅使我們去達成,去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過我們目標中的生活。很多人在這個階段中過完一生,也許是目標一直沒有達成,或是達成後又不停地設下新目標。最後階段則是放下了目標,明白生命沒有意義,生命的意義就是生命本身。明白生命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是體驗過程,不需要目標,沒有起始點也沒有終點。

還有,事情的成敗是誰的功勞,也有三個認定的階段。第一個階段,自我沒有主導權,一切失敗或負面都是別人的錯,別人沒有幫我、聽我的才會這樣,總之不是我的能力所及。這種受害者的心態,往往顯化為不是很理想的現實體驗。第二個階段開始為自己負責了,我的努力會帶來我的收穫,我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如果我想要什麼,我就必須自己努力去爭取。這個階段因為我發揮了創造力和對生命有掌控權的信心,所以常常可以顯化為蠻理想的生活現實。第三階段則是明瞭,根本沒有”我”在做什麼,一切都只是生命的顯化、生命在主導。能順從地放手、放下,讓生命展現整個生活。

我認為這兩個例子中,從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就是這個書中說非常容易產生困惑的時候。仔細看一下,從二過渡到三,需要的都是放下,放下了目標、放下了我的主導性。沒有我去設定目標、沒有我去掌控生命的方向、沒有我要這個不要那個。這就是阿迪亞香緹說的”去中心化”。

One Commen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