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 有錢人限定書

今天想和大家聊的這本書是”別把你的錢留到死”。這本書非常暢銷,但真的不適合每個人。先來看個簡單的分類:

  1. 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4%法則,沒想過要存多少錢才能退休,千萬別讀這本書。
  2. 如果你知道4%法則,也正在朝這個方向前進,你可以稍微參考一下這本書,給自己一個別存過頭的提醒,但你一定要看下面的文章喔~
  3. 如果你早就存夠退休的錢,而且還多很多很多很多。這本書是寫給你的。

本書的超大矛盾

這本書簡單講,就是提倡「如果你已經賺到足夠餘生使用的錢,請不要再花時間賺錢,花錢去買經驗和回憶吧!」

但這裏有個很大的矛盾,想要越早實現時間的自由,就必須越節省,這樣你不需要存很多錢,就夠你餘生使用。你得到了時間。但如果你想花錢享受人生,你就必須存更多的錢,這勢必會犧牲你的時間賺錢。這個觀念在”跟錢好好相處”一書中講得很清楚,本書作者柏金斯自己也提到這本書。但柏金斯說他反對書中關於簡單生活的說法,他”比較堅信體驗的價值,…,值得嘗試的體驗多半是要花一些錢。”

要花錢去豐富體驗、不要花太多時間賺錢、不要過著簡單節儉的生活、還要趁早趁年輕有健康去體驗。這四項是作者在全書中不停提倡的。很顯然,這本書是寫給中壯年億萬富翁看的。告訴這些億萬富翁你已經賺夠錢了,該去享受生活了。但對於中壯年想趁著收入提高,好好存錢投資,讓自己可以早個幾年退休的一般市井小民,這真的說不通。作者是對沖基金經理人,賺錢對他來說是老到不能走路還能做的事。所以他想趁年輕有體力去體驗各種經驗,有本錢去這麼做。但我相信買他的書的讀者大概少於一半有他的條件。

尤其作者還在中後半部的書中,用極低的生活費來估算一個中年人餘生所需要的錢,然後告訴你超過這個數字的你通通該拿去享受體驗花掉。首先,即使那極低的生活費所估算出來的可退休數字,就已經會是許多人努力工作大半輩子才能存到的。其次,就算存到那個數字,也僅包含極低的生活費,哪來的錢去”花錢增加體驗”?這不是矛盾是什麼呢?只能說這本書真的是個1.2億身價的富翁寫給其他富翁的書,充滿了不知民間疾苦的味道。

巴菲特VS柏金斯

巴菲特說投資要儘早,讓複利的力量帶你的資產成長。而這本書的作者柏金斯提出”儘早開始投資你的人生體驗”,也就是他說存錢投資可以等等,體驗人生要儘早。

作者用第二章說明一個記憶股息的概念,簡單說就是記憶像股息一樣,花錢購買的當下會讓你開心,但每次你回憶到這個經驗時,還可以再開心一次,累積起來就會發現,你這筆錢花了之後買到這麼多次的開心,所以當然要越早去體驗越好。

這個說法看似很有道理,但我想指出,你趁年輕去花錢買到的開心,和你稍微年長後去花錢買到的開心,不可能相同。開心後帶來的財務焦慮可能也大不相同。所以越早越好這個說法,值得商榷。

作者舉的例子是他二十出頭時的室友,向高利貸借錢去歐洲當背包客,回來後說這個經驗無價,讓作者到現在還在後悔沒跟著去。

首先,沒去歐洲有沒有歐洲的回憶。如果你用心,這些回憶也可以讓你回味一輩子。也許你還是一樣每天上班,但這兩三週內也許會發生改變你人生的經歷。你八十歲躺在搖椅裡回憶時,可能會回憶你負債去歐洲結果接下來壓力好大,或回憶你沒跟室友去歐洲結果有一場美麗的邂逅。你不可能事先知道,所以現在後悔沒去只是事後諸葛。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經濟效益。我們假設二十出頭年輕人願意極度省,只花十萬就體驗歐洲,並以信用卡支付。回來後,你必須付10%的利息。因為薪水不高,所以選擇每個月只付1000。這筆債務會跟著你18年才付清!或者你可以說你願意付多一點,你還是必須付到每月4166元才能在兩年內付清,同時你付出的10414是利息。另一方面,如果你願意擠出四千元投資,以VT平均年報酬8%計算,兩年後你就會有那十萬可以去歐洲。如果你忍到三年再去,你會有十六萬可以享受。先去,然後忍受負債的壓力兩年。還是存錢投資,三年後去好好享受。這是見仁見智的選擇。除非你死心眼地怨懟沒去歐洲這件事,不然存錢的這三年,應該也是有許多美好的回憶,所以晚三年真的對你的記憶股息沒差多少吧!

我自己二十歲那年去了一趟歐洲,雖然很感激能有這樣的體驗,但那時住的是二十人一間的通鋪,不僅吵鬧整晚睡不好,連鞋子都被偷了。白天看博物館、教堂雖然很感動,但每餐只能啃三明治(還是自己去超商買吐司和起司的三明治),看到別人坐在露天餐廳只能羨慕流口水。婚後又跟老公去了一次渡蜜月,這次我們可以住景觀套房、吃吃那些令人羨慕的餐點和優閒地喝杯咖啡。如果讓我選,我會選擇把二十歲那次去的錢繼續投資,等那筆錢夠大能有不錯的享受再去。在旅遊途中能夠盡情享受、好好放鬆、沒有事後的壓力和焦慮,才有旅遊的意義,也才會是甜美的回憶。

如果你肚子餓,妳可以吃一碗超商微波咖哩,或是可以去米其林餐廳。兩者都會讓你吃飽。這跟回憶的道理一樣。你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有回憶。所以你要在沒什麼預算下硬是去拼湊出這樣的體驗,擁有一個有點酸苦的回憶?還是等你行有餘力,悠悠哉哉地享受這個體驗,擁有一個甜美的回憶呢?我想柏金斯說的儘早開始創造回憶,並不是每個人的最佳選擇吧!

後悔是最沒意義的情緒

其實整本讀下來,我覺得作者是個極度害怕有遺憾、會留下後悔的人。如果你也覺得自己腦子的OS總是”哀…當初要是xxx,就好了~”,那你也是深陷這種後悔迷思的人。怎麼說是迷思呢?因為,你以為當初要是選了方案B,一切都會好棒棒。但這只是因為方案B沒有在這個宇宙發生,在你的想像裡會比你選的方案A更好,才會有遺憾的感覺。但問題就在於,你根本沒有辦法保證方案B會跟你想像的一樣好啊!

繼續上面歐遊的例子來看,你既然沒有去,你怎麼知道你會喜歡背著二十公斤的背包旅行、你怎麼知道你會享受住二十幾人的大通鋪、你怎麼知道你不會回來後被高利貸追債打斷腿。你沒有去,於是徜徉在幻想裡只想好事不想壞事,然後越想越惋嘆。

如果你常常被這種遺憾後悔情緒干擾的話,我建議可以去讀一本叫做”午夜圖書館”的小說,或是去看電影”媽的多重宇宙”。這兩部作品都在說,如果你可以回到某個時間點重新選擇,你的人生會有什麼不同。這兩部作品的主人翁都發現,他們的確會有不同的人生,但也都面臨了不同的問題。可能更成功了,但更孤獨了。可能更健康了,但跟家人的感情破裂了。你以為會發生的可能發生,也可能沒有。但永遠有更多你沒想像到的發生了。所以後悔阿,真的是一點意義也沒有。

那照作者說的,趁年輕有體力去花錢花時間體驗人生,不要等到老了不能動了才後悔,也是沒意義的說法。你怎麼知道你年輕花時間在工作是浪費生命?工作不也是一種體驗嗎?老了不能回味年輕時為工作拼命的滋味嗎?你怎麼知道你的努力奮鬥不會為你開啟更棒的體驗呢?

糟糕的年金保險建議

整本書最糟糕的建議,莫過於推薦年金保險了。作者說”在六十歲時付五十萬美元,接下來你一輩子,不管你活了多久,每個月都保證有一筆給付額(例如每個月兩千四百美元)。跟所有保險一樣,年金險不是免費的…。”

看起來,只要你領超過17年你就賺了,那時候你77歲,假設你活到85歲,你賺了22萬元。但如果你把這筆錢投入VT,一樣每個月領2400出來用,到你85歲時,這筆錢已經成長為122萬元左右了。作者倡導買的年金險,往生時一毛也拿不回來,如果你買VT,你會有122萬元成為遺產。看來作者是為了提倡”不留下遺產”的目標,才推薦年金保險吧。

當然,投入股市風險很大,但我們別忘記,承保你年金險的保險公司也有倒閉的風險。所以該怎麼降低風險呢?答案是儘早開始存錢、投資( 又回到上面提過不同意作者的觀點了)。假設你從四十歲開始思考退休問題,想分期付款買那個五十萬的年金保險,你每個月繳給保險公司約2100元。但你老婆偷偷把這錢每個月拿去投入VT,等你六十歲想看看保單時,你會發現你不是買到一個五十萬的年金險,而是有了一筆120萬的投資。拿這筆錢的4%提領出來做生活費,你每個月可以領4000元,比年金險支付的每月2400多不少。更妙的是,你85歲往生時,這筆錢還成長為458萬!

270頁的地方作者說”假設你每年的生活費用是一萬兩千美元。是的,這的確很低。…實際上你真正需要儲蓄的金額會比三十萬美元低很多。”用一個很低的生活費,來估算退休所需儲蓄金額30萬美元,然後還硬要說實際上所需會比三十萬低很多。儲蓄更低,不是每月所能花費更低,就是投資風險更大。叫人家存這麼少就能退休,又叫人家”多去體驗”,這就是這本書最大的問題。作者自己本身能夠做到低工時高收入,卻建議沒這種條件的人跟他一樣,少工作多花錢體驗。

最佳化人生

好了,大問題都說完了,來記錄一些給自己的提醒和心得。

仔細規劃怎麼樣使用自己的金錢和時間,運用自己手上有的資源,來達到你所能抵達的人生最高峰。

這本書對我而言是個好提醒。在FIRE的路上,其實真的很容易因為恐懼驅使,而說服自己延遲FIRE幾年。”多一兩年吧!才能更安穩、更保險。”是我心中常常有的念頭。這本書提醒我,錢的意義在於能夠自由運用時間、體驗我要的生活。所以延遲我要的生活,來賺取更多的錢,是本末倒置的。同時,也要考量健康因素,有些事情的確不能延遲到老了再做,要妥善規畫時間、金錢、體力。同時,這本書也提醒我多留意,花錢與滿足感的關係,來最佳化金錢的效益。

另外我也贊成作者認為要留給孩子的遺產現在就給。一方面是提早給孩子,就能提早開始複利效應。另一方面是孩子最需要錢的時候是三十五歲到五十歲之間,他們可能有學貸、房貸、車貸和另外兩個孩子要養。如果真的有錢要留給孩子,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給,幫助最大。不然等到我們自己往生,孩子已經六七十了,過了那個財務壓力最大的時候,給他們一大筆錢也沒多大意義。

流暢易讀★★★★ 

內容充實廣度:★★☆☆ 作者要說的,就是別把時間、健康都花在賺錢、存錢,體驗生活才重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