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快樂,也沒關係 – 生氣、難過都OK

book cover of The winged hippopotamus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窩在家。

今天來聊的這本書叫做”不快樂,也沒關係“。老實說剛從書架上看到這本書,我心裡想的是:”阿,又是一本叫你不要勉強,接受自己的書。”你知道的,就是近十幾年來那些想告訴你”你已經很好了”之類的書。但真的不是。
這本書在講:”世上沒有快樂,放棄吧!”哇~~但放棄追求快樂,不是叫你躺平,哪麼到底要做什麼呢?我們趕快來看吧!首先要澄清,原著是德文,所以我用google翻譯了一下,發現對照英文是happiness,也就是幸福。但本書的中文譯者選擇用了”快樂”這個詞。那我自己覺得作者的意思,其實是在強調持久不變的快樂,不是一般心情好的快樂,比較接近心靈的真正滿足感。作者說:「不論你做什麼,你不會長久感覺良好。」那以下文章我繼續用譯者選用的”快樂”一詞,免得大家看得很混亂。

為什麼沒有永恆的快樂?

每個人都認為,只要我找到完美工作、完美伴侶、變成富翁、超級健美、最好還靈性開悟,就能從此過著永遠快樂的生活。但不幸地這是個想像,是我們緊抓不放的信念。它根本不存在!為什麼?

因為無論我們感受多好,我們永遠相信還有更快樂。

儘管一切美好,我們也會漸漸把這美好,變成習慣,然後理所當然、習以為常。就像你剛搬進新家時的快樂,會慢慢地被淡忘、被生活瑣事淹沒一樣。我們對快樂的定義也隨時在變。現在覺得達到極樂的事,未必能讓明天的你繼續感覺快樂。大部分人的解決之道是,回頭繼續相信只要擁有更多錢、更多時間、更放鬆、更專注、更多靈性體驗,我們就會永遠快樂。這是個無止境的迴圈,如同老鼠一樣,跑個不停,卻沒能找到那永恆的快樂。

還有另一個沒有永恆快樂的原因,就是佛陀說的”無常”。

世事本來就會起起伏伏,有好有壞。事實上,如果完全沒有壞,你也會完全感覺不出好。就像你追求快樂,是因為你體驗過傷心和沮喪。我們以為只要達到某個條件,就能讓生命裡只有好沒有壞。但負面的事情永遠會繼續發生,生命的本質就是無常、就會上上下下。如果只有高潮沒有低潮,你就會因為邊際效應而不覺得它好,繼續去追求更好,就像上面說的,你永遠不會滿足。

為什麼追求永恆快樂是個問題呢?

相信和追求極樂的代價是,我們會忽略生命中其他的一切。就像專注在眼前的螢幕時,看旁邊的環境都模模糊糊的。我們若是相信工作會帶來極樂,我們很可能會將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而忽略了給自己時間從事有興趣的活動。我們若是相信開悟會帶來永恆的快樂,那麼一旦我們感到生氣或沮喪,我們就會否定自己的靈修努力,並排斥負面的感受。我們只專注在這件以為會帶來快樂的事物,而看不到其他生命中的重要景色。

明知沒有永恆的快樂,卻無法放下對永恆快樂的追求。我們堅持這個祕密一定藏在哪裡。我們深信自己對快樂(和其他許多感受)的想像,拒绝接受無常這個世上的真諦。我們活在編織的故事中, 堅持下一個目標會打敗無常獲得極樂。但今天晴天、明天陰天,本來就是最自然的事。是我們認定事情該如何、不該怎樣,才讓我們受苦。這些認定,讓原本的陰天變成暗無天日的深淵。讓今天的不太順利,變成”我就是個超級倒楣的人”。沒有這些認定,陰天有陰天的涼爽,不順有不順的體會,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為什麼追求永恆快樂?

既然沒有永恆快樂,追求快樂又會讓我們錯過生命的其他面向,那我們為什麼還這麼做呢?
因為我們害怕,一旦不追求快樂,我們就得接受、面對、處理負面。所以我們盡一切努力只要快樂,並用盡全力推拒、逃避一切負面。

但負面想法或感受,只是想法或感受。它們就像星星一樣,太陽不在的時候,負面的想法或感受就閃耀出我們的意識。這一點問題也沒有,除非你認同它。

等一下,我不是在這個部落格裡說過很多次,你的內在想法和感受會投射出來,形成你的現實世界嗎?那怎麼現在又說負面想法和感受沒問題。

你的想法和感受就只是想法和感受,他們來來去去。只有在你認同時,你為他們傾注了力量,你把你的創造力用在這些想法和感受上了。如果持續下去,不停地給它們能量,它們總有成真的一天。

這點作者在稍微後面一點做了說明,他說我們不歡迎負面的想法,竭盡所能地抗拒這些想法,其中之一的原因是「我們會把它和自己劃上等號。」我們以為自己就是這些想法,於是只好壓抑、改變、抗拒或逃避負面的想法。

只要知道負面想法或感受一定會出現,但它們不必然有力量能影響你,你就能放心接納它。就像是感覺到今天有點疲倦,但你之前有過這個經驗,所以你明白你不會倒地一命嗚呼,於是你還是安心地出門上班。

只要能接受負面的來去,你就不必處心積慮除掉它。相同的,你也明白快樂和其他正面感受會來來去去,你也不必費盡心思追求它。我們抽離了情境、抽離了情緒,成為旁觀者,追求快樂和逃避負面,就不再能榨乾你的能量。

越抽離自己成為旁觀者,你就覺得越平靜、從容而且獨立自主。

請接受你的腦子永遠不會停止追求快樂。它會不斷地告訴你下一步、更多的某某,你就會快樂。你可以聽到、觀察到這些想法,但你不必相信它。

不追求永恆快樂,那要追求什麼?

體驗生命。

我們終於可以停下來,喘口氣,好好體驗生命。不用再蒙著頭猛衝,不用再擔心時間不夠。因為我們不再追求任何目標了。我們也許無法放棄追求快樂和排除負面情緒,但至少,我們現在知道,能夠退後一步,讓這些衝動失焦,讓生命的其他面向聚焦。

現在,你能夠跟隨直覺,做讓自己有樂趣的事。為想做而做,不為了找到極樂而做。你終於可以放心的關機,因為現在陪伴孩子更有趣。你終於可以心安理得地跳過今晚的冥想,因為今天實在很想睡。你終於報名了巷口的陶藝教室,儘管你知道成為陶藝大師的機會微乎其微,更棒的是你知道當你環顧教室,看到別人都很棒時,你不必相信你很差勁的想法。

另一種生活方式是:有方向但沒目標。方向就是價值觀。是我們自己想要的人生。跟隨價值觀也許不會帶來極樂,但會提升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健康。跟隨價值觀有時甚至會帶來不快樂和不方便,但長期下來,你會覺得你的人生有意義。例如你決定照顧好自己是你的價值觀,你得忍受吃健康食物的不便和運動的痛苦,但你最終能滿意這個你自己創造的人生。

依照價值觀生活也讓我們主動思考要去做什麼,而不是等生命丟問題給我們解決。例如你的價值觀有安全感,於是你會刻意存下一筆應急基金,而不是等到出了車禍,無法上班,也住不起單人病房還得支付醫療費才焦頭爛額地籌錢。

生命包含一切

作者用了半本書告訴我們快樂不存在,但我覺得快樂的確是存在的。存在於把懷胎十月的嬰兒第一次抱在懷裡的父母,存在於期待已久的家庭聚會或朋友聚會時真心的擁抱和問候,存在於終於完成一個目標時滿足的微笑。需要知道的是,這些是生命的一個面向。另一個面向,挫折、沮喪、傷心、憤怒,也隨時隨地會出現。所以如果你只專注於追求快樂,你就等於錯過了一半的生命。

當我們能放下追尋,我們才能真正開始生活。當我們不在為了某個目的去做事,我們才能享受做這件事的過程。看過小孩拖地嗎?他不是在工作、他不在乎地板乾淨,他只是在玩、在用拖把寫字畫畫,在享受生命。

我們以為找到熱情、工作、伴侶甚至開悟,會把我們心中的空虛終於填滿。空虛代表缺乏了些什麼,我們以為找到更多快樂就能填滿空虛。卻沒想到,接受我們一直抗拒的,才能填滿那空虛。我們一直抗拒的、不讓那些進來我們生活中的、我們害怕的、逃避的,才是我們最缺乏的。接受這些才能填滿那空虛,帶給我們完整的滿足。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閱讀文學、觀賞電影。我們太害怕在生活中面對那些恐懼、刺激和悲傷,但我們心裡需要這份體驗來豐富生命,所以我們用虛擬的方式滿足這個體驗的需求。但這就像肚子餓時看食物的照片一樣,我們的心就維持著空虛。如果你知道,這些能豐富你生命的,都只是體驗、想法和感受,無法傷害真正的你,你就能接受它們,如同你接受苦味咖啡和酸味檸檬一樣,生命於是開始有了豐富的滋味,心靈也就能自由、無所懼和滿足。

當我們專注於覺知我們的經歷,就會發現內在自由,不再與我們的認知融合。

不再害怕和渴望是第一步,世界只剩下我和其他一切。不再追逐、也不再抗拒,只是讓生命展開自己的篇章,而我們安穩地享受這場戲。這是這本書的意涵。從這之後,也許某個時刻,你會發現一切都是生命,不論是看戲的你還是整齣戲,是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但這就不在這本書的討論裏了,有興趣的朋友請點擊右邊”靈的自由”目錄繼續閱讀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