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歡迎一起來窩在家。
今天這本書非常重要,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把書找來讀。就算你對經濟學沒有興趣,身為一個公民,這本書的知識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們常常聽到政治人物說要減稅,或是說要縮減政府開支,還有什麼全民發消費卷等,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這本書幫大家建立一條思考的模式,引導我們去檢視這些政策背後到底促成了什麼、誰獲益。
錢去了誰家
首先最簡單的就是去思考,政府的錢從哪裡來,最後去了哪裡。
政府的錢當然來自於稅收,還有來自於販賣國債。那政府的錢用到哪裡?理想中是花到建設和人民的福利。世界上稅收最高的幾個北歐國家,往往也是幸福程度最高的國家。因為稅率高,政府有錢,就能做到像是健康保險、失業或是貧困的補助、還有退休及老年的安養。當你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社會福利這張大網都會穩穩地接住你,生活中多了這份安心,幸福程度自然就會上升。
那麼當政府說要減稅、削減經費、樽節時是什麼意思?這種主張,通常打著自由經濟的名號,主張政府應該維持小規模,不需要那麼多經費,讓市場自由競爭和發展。我們習慣聽到自由兩個字就覺得好棒棒。但自由競爭帶來的往往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例如有錢的大公司就能夠打價格仗,直到競爭的小公司都不支倒地後,一家獨大的壟斷市場。
聽到減稅時,馬上想到的是,我的薪水可以全部留在我口袋。但沒有稅收,就代表沒有福利。沒有健保時,身體健康可以上班的人,當然就持續有收入。但天生體弱或有殘疾的人,就經常無法維持固定的收入。政府也無力照顧老人,而必須靠個人“自由”運用薪水,自行購買保險和存退休金。更別提道路橋樑沒有經費維修、街道缺乏清潔美化。甚至那些沒能靠自己人淪落街頭,充斥在大街小巷。這些都是當政府無力、沒經費時會發生的事。
需求最重要
經濟的下行,是從需求減少開始的。無論原因是什麼,人們開始對未來感到不安,於是開始儲蓄更多、消費更少。企業東西賣不出去,只好開始減產,營收開始下滑,企業進一步裁員,導致需求更進一步降低。
這時候政府往往開始所謂的量化寬鬆,或是像台灣就是發放消費卷。如果錢是發給失業或低收入的人,可以想見這些錢應該大部分都會用於購買生活必需品,開啟需求增加的正向循環。但如果錢發給了大公司,雖然表面上幫助這間企業的員工保住工作,但消費者的信心還沒有恢復,商品和服務照樣賣不出去。結果就是這些錢成為當年度的盈餘,然後進入股東的口袋。這些紓困企業的資金,如果拿去支付有薪假,不僅可以省下大筆的預算,對經濟也會起到刺激的作用。
那麼政府為什麼常常替企業紓困呢?本書的作者暗示,因為政府由政客組成,政客有任期,他需要卸任後有其他工作機會、或需要經費競選。這部分請大家自行判斷囉。
債務
政府稅收不足以應付支出時,就必須發債。我們經常在報紙上讀到債務上限、某國政府倒閉等,就是在擔心政府花太多錢,然後欠太多錢會還不出來倒閉。
要解釋為什麼政府的債務是個假議題,需要非常多的經濟知識,本書的作者用了收入和負債的簡單概念來解除這個疑慮。
簡單說,債務如果能帶來生產增加、收入增加,就是值得投資的好債務。像是學貸能帶來知識和技能,讓人們找到更好的工作、擁有更多的收入,那這筆學貸就是好債務。因為這筆債務帶來了高收入,收入高債務本身的壓力就減輕了許多。政府舉債時,如果把錢花在建設交通、教育醫療等,能增加產出、提升經濟,也就是好債務。
試想老齡化加上少子化的台灣,如果政府提供良好完善的老人照護,讓壯年人可以無後顧之憂全力投入生產,就算照顧老人的開銷增加了政府的債務,但產出增加帶來的收入也讓人民的收入增加。收入增加後,政府相對也能增加稅收,債務就降低了。反之,如果壯年人必須留在家照護老人,生產力減低,企業收入少,自然減少雇員和降低薪資。
本書雖然介紹並解釋經濟學,但更重要的是,作者詳細地闡述了現代經濟模式帶來貧富不均的問題,以及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造福最多人。我保證沒有任何經濟概念的人都能輕鬆看懂,並跟著作者的脈絡,思考和檢視我們的經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