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所當然 – 人生四千個禮拜

four thousand weeks book cover

哈囉,大家好,歡迎一起來窩在家。

今天想聊的話題,是個很多人有但不自知,然後又因此過得很痛苦的心態,就是:【理所當然】。會想到這個,主要是閱讀【人生四千個禮拜】裡的一句話而有感。

我們憑什麼假設無限供應的時間是預設值,而死亡是在嚴重侵犯你的權利?換句話說,為什麼要因為「四千」和「無窮」比起來很小,就認為四千個禮拜很少?

人生四千個禮拜

書中提到,這個世界能夠產生、我們能夠存在,是一件多麼美妙的奇蹟。為什麼不是一無所有?為什麼不是我們從未出生?為什麼不是別的基因組合的寶寶出生而”我”從未存在?這讓我想到我們生活中有太多了理所當然,而這些理所當然,不僅造成痛苦,也讓我們輕易地未能珍惜人生。

理所當然,來自於我們不知何時種下的信念,讓我們以為世界就是這樣。我們甚至以為這些信念是常識、是普天同意的真理、是不言而喻每個人都該明白並遵守的。

最常見也讓最多人受苦的理所當然,包括父母當然要滿足孩子的需求、伴侶當然要互相傾吐心事、政府當然要照顧人民、我這麼努力當然要成功。凡你認為”這是當然”的阿,就是你有個理所當然的信念。

但我要在這裡提醒大家,越多事情你視為理所當然,你就越容易痛苦。理所當然讓人不會感激、不重視過程、不想付出努力、甚至連達成的喜悅都被沖淡。這種心態真的是痛苦人生的必要成分阿。

堅持的痛苦

在【森林裡的資本主義】一書中,作者提到梭羅在【湖濱散記】裡說了一個編籃子賣的故事。主角因為自己編了籃子,就理所當然認定別人應該購買,對他人的拒絕感到忿忿不平。

作者從這邊思考自己長年與母親不和,就是因為這種理所當然的心態。作者說她的母親編織了”我是母親”這個籃子,就期待她用尊敬和服從購買。而她自己則編織了”我是女兒”的籃子,對於母親無法用包容和愛護購買而失望和傷心。

阿迪亞香提在【受苦的力量】這本書,也舉例一位女士,因為父母沒有給予應有的慈愛而一輩子感受到心痛。但阿迪亞香提提醒她,父母應該對孩子慈愛這個信念,也許對你而言是事實,但顯然她的父母並沒有同樣的認知。當她能拋開自己認定的信念,就能看到父母只是用他們相信並知道的方法對待孩子。

父母沒有理所當然該如何對待孩子,很顯然每個人的信念都不同。不然就不會有的父母嚴密監控、嚴格管教,而有的父母則認為需要讓孩子培養獨立。這個分歧,在嬰幼兒教養圈中,是個永恆的爭執。只要你用自己的理所當然,套在別人身上,爭執和痛苦就開始了。顯而易見的是,這些理所當然的事當然不是真理,因為目前就有個人不買單不是嗎?

珍惜與感激

“理所當然”也扼殺了珍惜與感激,你認為擁有是”理所當然”,自然就不會對擁有這件事產生感激和珍惜的心態。想像你珍惜地品嘗一顆價值不斐的松露巧克力,和囫圇吞下一顆廉價巧克力,哪個經驗讓你比較快樂、讓你有個鮮活的體驗和回憶?

如果你把父母的關愛視作理所當然,你當然就不會去珍惜有人愛著你、關心你這件事,結果就是你明明可以感受到被愛的喜悅,卻因視作理所當然而浪費了這個體驗。如果你把辛苦工作換得老闆的稱讚視作理所當然,老闆的不善言辭就會令你痛苦憤慨,就算他表揚你也只是一件”應該”發生的事,無法有深刻的體會。

我們也把時間和生命視作理所當然。理所當然有明天、有未來。犧牲今天好換取比較美好的未來,成了家常便飯。電影和小說中最愛的情節,就是發現沒有明天的人,敞開心胸來過自己要的生活、放膽讓自己去體驗。【人生四千個禮拜】一書中說:

你沒有任何權利要求能夠活著,卻得以選擇要如何利用這段時間。這不是很幸運嗎?

人生四千個禮拜

當我們不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人生變成處處是驚喜。連活著、能在早上醒來經歷新的一天,都是值得細細體會的奇蹟。

控制與焦慮

把事情視為”理所當然”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會誤以為自己有能力去控制,而焦慮就從這邊產生。

既然我們理所當然有明天、有未來,我們就必須好好安排、計畫、控制未來。但我們的經驗就是太多事無法預料、未來無法完全受控。企圖控制與明白不可控,就產生了焦慮。我們會一遍又一遍地推演、檢查。因為努力應該有回報,這是”理所當然”的。

你愈試圖管理時間,渴望感到一切操之在己,擺脫人生在世不免碰上的不如意時刻,你的人生就愈是加倍感受到壓力、空虛與沮喪。相反地,你愈能夠面對人生有其局限,想辦法配合而不是反抗的話,生活就更加充滿生產力、意義與喜悅。

人生四千個禮拜

如果能夠摒棄”理所當然”,心中沒有堅持、成見、執著,我們就能用開放的心來看待生命中的種種。既然沒有一定要如何,那麼生活就變成了遊戲,充滿了好奇。我們可以好奇為什麼這個人是這樣處事,而不是用”理所當然”去批評他。我們可以放鬆控制的焦慮,因為既然沒有什麼是一定的,盡人事聽天命成為我們的處事方式。

拜倫凱蒂的The Work,就是藉由引導式的問題幫助我們看到困擾的”理所當然”。當我們能夠暫時放下這些執念,去體會沒有這個想法時,我們是如此簡單地看待事件、如此地波瀾不驚,我們就有了選擇。是要緊抓這個念頭不放,還是承認這是個惱人的個人看法,為了平靜,我們願意放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