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迷思 – 教你分析健康新聞

book cover of Ingredients

哈囉大家好,歡迎一起來窩在家。
今天要筆記的這本書叫做”成分迷思:解讀健康新聞的10堂通識課”,是由我最喜愛的譯者甘錫安所翻譯,保證原汁原味、清清楚楚,讀起來順暢好懂。連文科生的我都覺得零隔閡。

這本書藉由一個問題開始:加工食品有害健康嗎?與其告訴你答案,作者帶著我們經歷一場由歷史、科學、統計學等交織而成的課程,不給你魚吃,而是告訴你怎麼釣魚。如果你跟我一樣,經常在注意到報章雜誌的健康新聞,你是否曾問過:這個咖啡有益(或有害)的結論,到底是怎麼得知的?或是你是否曾經搜尋過某食品,然後發現對這食品的毀譽參半(例如牛奶),完全無所適從呢?這本書會教你如何看到這些新聞和研究結果,讓你自己具備解讀這些新聞的知識。有興趣的朋友請務必把書找來讀,以下僅是我自己覺得有趣的筆記喔。

有關聯還是有因果關係

理科生可能覺得這是不言而喻的常識,但對我而言卻是大開眼界。兩件事有關連,不代表一個造成另一個,更何況得到”有關聯”這個結論的過程本身就值得質疑了。光這個觀念,大概就能拯救一堆因健康新聞而迷惘的心靈了。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最新研究指出,成年女性每天喝約2-3杯黑咖啡,未來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代謝症候群病症可以降低約34%的風險!”這句在網路上新聞找到的句子,背後代表了一個研究團隊,找來一群成年女性,記錄他們的健康狀況和咖啡飲用習慣,若干年後,再連絡這些女性,記錄他們目前的健康狀況。

看到這裡好像沒有什麼大問題啊。但問卷內容可能問了許多種健康問題,也問了許多飲食習慣。然後若干年統計後,從這一堆資料中,挑出看似最相關的發表。也就是說,這樣的實驗,很可能也問了吃糖、運動、吃油炸物、吃零食等習慣,也問了心臟病、失智症、骨質疏鬆等問題。問的問題越多,越有可能在其中”遇到”剛好正相關的項目。這有點像是給一千隻猴子打字機最後會出現一首莎翁的詩一樣,我個人覺得這像是靈媒會問一串問題最後總有一個剛好你經歷過。同樣的問卷換個地方發給另一群成年女性,很可能最後有統計顯著的,變成”發現咖啡攝取量與肺癌風險之間有顯著正相關,會增加了28%罹患肺癌的風險。”

除了項目越多,越容易亂槍打中鳥之外,還有關聯不代表因果。假設實驗不是從一大堆數據中撈出統計顯著的項目,而是紮紮實實指研究咖啡和代謝症候群好了,那也不代表受試者較少代謝症候群,真的是咖啡的功勞。很可能這群成年婦女,每天喝那麼多咖啡,就是因為他們超忙超累、每天會走上萬步。或是因為喝下那麼多咖啡,肚子水水的吃不下東西。甚至可能是因為喝了咖啡,睡眠時間比一般人短。那麼較少機率得到代謝症候群,到底是因為多走路、飯量少、睡眠少、還是真的是因為多喝咖啡呢?

所以回到”加工食品對健康有害嗎?”這個問題,我們無法知道有害的是食品添加物、加工的方式(乾燥、油炸、醃漬等),或是這些過程會造成熱量上升,代表當你用加工食物塞飽肚子時,你吃下遠比用川燙蔬菜塞飽肚子還高出許多的熱量。或者加工食品超好吃唰嘴,導致吃加工食品時通常吃了太多糖、鹽和脂肪。當然,你可以豪氣地決定不管是哪個原因,都對健康有影響,所以乾脆不吃。常見的是,人們執著於一種原因,於是有人看標籤不買成分很多的(但會買特大包號稱天然簡單的洋芋片),有人覺得包裝上寫”非油炸”比較好(但有可能有一堆看不懂成分),也有人就是買小包裝避免吃太多。到頭來,完全不確定自己是否避免加工食品對健康的威脅。

到底影響多大?

另一個對我有震撼的是,數學。當我們在新聞上看到,增加某某疾病的機率達20%,直覺以為天哪,做這件事讓我得病的機率增加20倍!但是,不做這件事得病的機率並不是1%阿。來看書中舉的例子:

「死亡風險提高」和「壽命減短」在數學上是不一樣的。為了說明理由,我們來做個簡單計算。我明年的死亡風險大約是0.18%,我們把這個數字提高14%,如此一來我的死亡風險大約是0.18×1.14=0.21%。

引用自”成分迷思”一書

作者假設”超高度加工食物會提高死亡風險14%”這個研究為真,一位四十歲的美國男性在一年內死亡的風險約是0.18%,那麼飲食中含有10%加工食品,只讓他死亡的風險提高了0.03%。

然後作者用了一個數學方程式,將風險提高轉換成壽命變化。

壽命變化=-10X1n(相對風險)

引用自”成分迷思”一書

得到的結論是14%的死亡風險約等於減少1.3年的壽命。也就是說,超高度加工食品佔飲食比例一成的人,壽命會比完全不吃的人少約1.3年。

想檢驗數學或了解細節的朋友請把書找來研究,我這個文科生在此相信作者及檢閱此書的其他專家。那我們飲食中到底有多少超高度加工食物呢?美國人是58%,法國是36%,從數字上來看,美國人因超高度加工食品,大約比法國人減少了兩年多的壽命。對照吸菸平均減少十年左右壽命,我個人覺得,偶爾吃一包芝多司對我的壽命影響,應該微乎其微。

以上的結論,是假設加工食品真的和死亡風險提高有關,但事實是沒人敢確定。那麼戒掉超高度加工食品好換取1.3年的壽命,就看個人覺得值不值得了。如果看電影吃的洋芋片和偶爾一片奶油餅乾,帶給我心靈安慰和滿足,誰知道這樣正向的情緒會不會讓壽命增加,剛好抵銷呢?!甚或者,誰知道看健康新聞帶來的焦慮,會不會比洋芋片帶我的健康更大的傷害呢?

到底該怎麼做?

我以前也是個養生焦慮份子,畢竟被新聞轟炸後,剩下的真的只有焦慮和無所適從。但慢慢地閱讀健康書籍,漸漸地能夠分辨哪些是一時風潮不必跟風,那些消息又是充滿矛盾代表其實沒有明確結論。想養生,其實就是最簡單的那些,吃均衡不過飽、睡足夠和適量的運動。

以上這三點建議,對許多人來說恐怕會疑問滿天飛,什麼叫均衡飲食?睡多久才夠?運動如何算適量?如果你有這些疑問,我建議你與專家做一對一的交流,畢竟每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每天的作息也都不一樣。別人的蜜糖可能是你的毒藥。傾聽你自己身體的訊號,跟專家一起找出最適合你的,然後對的事天天做。

我個人身邊充斥的”養生狂人”,但在我看來,只是偏執於某些觀念然後懶得去學習和研究。我有個朋友堅持某種健康飲食,他只吃有機蔬菜,調味料只用有機橄欖油、有機醋和喜馬拉雅岩鹽。他說他絕對不會碰任何過度加工食品。但是,他卻服用營養補充品,他堅稱他的營養補充品都是”全天然”,絕對不含”化學物質”。如果你看不出這有多諷刺的話,請務必把這本”成分迷思”找來讀。

這本書真的非常精采,從中你還可以學到許多有趣的小知識,內容絕不乏味無聊。如果我高一的化學老師能這麼有趣,我可能會愛上理科改選理組呢!作者在國家地理頻道也有節目,請搜尋”Ingredients With George Zaidan”就能看到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