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歡迎一起來窩在家。
今天分享筆記的這本書,是【量子糾纏:黑爾戈蘭島的奇幻旅程】。老實說這本書我讀起來霧煞煞。畢竟Joy只是文科生,前一本讀過的量子書是萬維鋼的【高手量子力學】。在對量子或物理的背景知識都很少的狀態下,閱讀這類書籍真的很吃力。但好在現在有ChatGPT,可以幫忙釐清很多觀念。
以下的筆記有很多是和AI聊過後理解的,所以如果有錯誤,請一定要告訴我喔。
本來無一物
這本書的作者羅維理Rovelli,對於量子展現出的種種不思議,提出了一個較為哲學思考的解釋,關係性量子力學(英語:Relational quantum mechanics,RQM)。簡單來說,他認為量子本身沒有確定的屬性,是在被人類觀察、測量這種互動關係後,才出現特定屬性。
在量子力學的研究領域中,我們往往會發現量子的屬性,會因是否有觀測者而改變。最著名的是雙縫實驗。當電子通過兩個狹縫時,如果沒有被觀測,它們會表現出波動性,形成干涉圖案。 但是,如果通過某種方式觀測電子,例如在狹縫後放置一個探測器,電子就會表現出粒子性,干涉圖案消失。
這在一般人的認知中實在不可思議,為什麼觀測可以改變一顆電子的屬性?於是就有了沸沸揚揚的意念改變現實等超現實解釋。
但本書的作者認為,不是觀測改變了電子屬性,而是屬性根本不存在,是在觀察和互動中才出現了與該觀測者相關的特定屬性。
不要問在沒有觀察時粒子是什麼。這問題沒有意義,因為性質不是物的本質,而是互動時才成立的關係。
無自性
這就讓我想到,有則禪宗公案問,「如果沒有人聽見,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會有聲音嗎?」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人(或感知者)觀察某件事,那這件事到底有沒有發生?
如果認為有聲音,那代表聲音是個獨立存在的屬性,不論外界有什麼干擾或觀察者,都會有聲音。但作者和書中提到的龍樹菩薩則認為,聲音必須透過某些條件(耳膜、空氣、神經)才成立,是一個整體的現象,不是獨立的實體。量子、樹、聲音、甚至自我,都沒有自己的屬性(自性),只有在互動、關係中才會顯現屬性。
思考一下獨處的自己和與人相處的自己。和其他人相處時,多多少少換展現出一個不一樣的自我。可能比較禮貌一點、比較收斂一點。或是和兒時玩伴重聚時,是不是搞笑一點、自在一點。有時候,那個特別放鬆、坦承的自我,只會在與特定某人相處時出現。那麼,真的有量子、聲音、和自我嗎?
在【身為自己】這本書中,作者解釋大腦不只是被動地接收訊號,而是主動地建構對世界和身體的預測。所謂「我」,其實是大腦為了控制身體、解釋經驗所建構出來的有用模型。當身體感和認知能力改變時,這個「我」就會改變。如同上面說的,在不同情境下,「我」會有不同的個性。
那麼,「我」既然是個會因環境、關係改變的屬性,所以「我」並不是本體,而是現象。 如同夕陽只是現象,只在特定的條件下會出現,而非真的有個實體叫做夕陽。
非二元論
量子沒有自性,有的只是與環境、觀測者產生的互動和關係。世界並非由獨立的物質組成的,而是由關係組成的。自我並非獨立確定的存在,而是在互動、關係中展現的。聲音也不是獨立的屬性,而是一整個經驗。
對我來說,這一切都在說明世界並非有主客體、裡外、人我之分。但解釋起來未免過於冗長,也延伸太多。這一篇就筆記到這裡。等我寫好非二元解釋後,再來這邊更新連結。有興趣的朋友記得回來喔~
我相信人類所犯的最大錯誤之一,就是人類在試圖理解某種事物時,想要的確定性。對知識的探索不是由確定性而來:而是由徹底缺乏確定性而滋養的。由於我們敏銳地意識到我們的無知,大家應該抱持開放的態度,去懷疑並能夠繼續學習,而學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