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苦的力量(二) – 後退一步即是平靜

book cover of Falling into Grace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窩在家。

前一篇”受苦的力量”中討論過人生在世,那麼多的苦痛、掙扎、心碎、不快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我們討論了語言是如何切割、限制、評論了事實,而相信語言的我們形成了分離小我。

這種自我與世界分離的感受,是一切痛苦的起源。想詳細了解的朋友們請回到上一篇受苦的力量喔。

這篇要來談如何解脫。

既然相信語言、相信分離是受苦的原因,那麼放下我們相信的標籤和語言就是停止受苦的方式。如同克里希那穆提的一本書名「什麼都不是的人才是快樂的」,當我們放下了一切的認同、身分、形象,什麼都不是時,痛苦就結束了。

但作者阿迪亞香提自己在書中也說,願意放下自己的人,恐怕不多。這篇就要來繼續討論,乍聽之下讓自己消失很難很恐怖,我們還能怎麼做才能獲得幸福~

嘗試只會更痛苦

上篇提到語言會把現實貼上標籤。譬如說你感覺到心口沉甸甸的,這只是一個感覺,是現實的一部分,就只是有這樣的感受存在。但如果我們為這個感受貼上”壓力”的標籤,那現在這就變成一個不受歡迎、討人厭、必須趕快除掉的感受。

不僅如此,我們的心智還會說一個故事。這個叫做壓力的感受,是”我”在感受,因為”我”看到個包包並想擁有。於是,”我”從存在中被獨立出來了,現在有了”我”,”包包”還有”錢”。然後心智分析了現況,得到”我”沒有”錢”,所以”包包”不能屬於”我”。這個結論又會衍伸出”我永遠得不到想要的”、”老闆是渾蛋”、”政府是渾蛋”、”有錢人去死”、”我乾脆躺平好了”等等更多的故事。

看到了嗎?從生命、合一的存在,現實由許多人事物融合而成,現在都被分割出來,縮小成一個一個分離的個體。這些微小、受局限的分離個體有些是我要的,有些是我要趕快除去的。於是現在”我”很忙、必須很努力。

“我”在說:”我要錢”、”我要包包”、”我不要爛工作”、”我不要節省”…,沒完沒了。下一步小我擬定了計畫,我要去買樂透、我要找個超熱血的好工作、我要投資賺大錢…。於是你的代辦清單出現了,投履歷、報名投資老師課…。

心態健康一點的,會說這是在實現夢想。比較憤世嫉俗的,會說我討厭人生,為什麼我得做這麼多。不論你是克勤刻苦還是厭世,你都在嘗試、抗拒、掙扎,試圖改變現實和改變自己,試圖從圓滿中踢走你不要的。這就是那種深度空虛的來源,於是我們感覺不到滿足,更加變本加厲地去攫取、推拒。

我們一直在做些什麼,如果你仔細聽你的腦子,你會發現他不停地叫你做這做那。尤其是現代人,大約每兩分鐘你的腦子便會叫你拿起手機做些什麼。這些做這做那,多到我們已經麻木,只有在一天將盡時,我們會感受到我們有多累。

或者如果你也在追求身心靈健康的道路上,你可能也已經體會到這種深層的累。這就是為什麼追求靈性成長的人,會稱開悟為自由或是解脫。從不停地追求、改善、進步、更好更幸福中解脫出來,獲得自由。也就是說,我們真正想要的,其實是不需要再追求,圓滿。

但這是一個迷思,我們以為有個境界,一旦我們到達後,我們就會擁有一切、不開心的事再也不會發生,我們終於不再需要努力任何事物。但真相是,人生就是在二元間起起伏伏,無論你多幸福快樂,遲早你的最少快樂,會變成你的痛苦。也就是說,就算你的幸福區間很高,你最不快樂的事,可能比別人最快樂的事還幸福,但對你而言,你依舊感覺不幸。講到這裡,或許你就能明白,唯一不再受苦的方法,是平靜。

平靜,便不再受苦

儘管明白了我們最終想要的,是一種不再渴求任何更好、更多、更幸福的心境,我們也無法像得道高僧一樣,馬上放下一切的想望。因為這是小我存在的根本任務和原因。

就像雕刻出大衛像一樣,從一塊完整的大理石中,判定保留某些部分,刻除某些部分,我們最終形成了所謂的自我形象。”我”身為一個個體,喜歡這個、排斥那個,我們稱這為個性或喜好,這就是”我”。如果放下了想要更多喜歡的、停止排斥不喜歡的,雕像就不會出現,自我形象就不會存在,小我就會安靜下來。

除了敦促你不停地追求,小我還會不停地想要確認感、控制感。回到上面那個買包的例子,兩萬塊要買包還是繳房租,就只是一個決定罷了。但不能買包讓小我失去控制權,於是小我必須開始講故事,目的是讓自己覺得有控制權。

“我當然值得擁有新包包,但因為老闆是渾蛋,不付給我更高的薪水,所以不是我的問題,是老闆該檢討。”當小我把一件事解釋成這樣後,就能避免落入”我對於買包沒有掌控”的不安和痛苦。或者孩子不聽話去寫功課,我不想體驗我是個失敗的家長、不想體驗失控,於是我對著孩子大吼。結果孩子去寫功課了,這個大吼得到回報了,於是每次孩子不聽話我就習慣大吼。

但這種迴避的做法看似短暫地解決了沒有控制權的焦慮,長期下來卻造成很不快樂的人生。你對於工作越來越不滿,因為每次有經濟壓力時,你就找一件工作不滿意的事來迴避。你對工作越不滿意,越不可能保持創意、熱情和釋放潛力。別人進步你卻停滯,於是對工作更加不滿。或是你和孩子越來越疏遠,因為他們害怕你大吼大叫。

解決方法,就是停下來,平靜。不是去追求平靜,追求本身就會破壞平靜。平靜是你心不動的狀態,想到要去追求、嘗試去擁有,就沒有平靜了。停下來不再去評斷,”買包包好”、”不能買包爛”、”孩子做功課好”、”孩子吵鬧爛”。沒有這些評斷,就沒有後續那一堆問題,你就不再受苦。

要怎樣才能停下來不評斷呢?恆河母認為就是停、讓你的心停下來。拜倫凱蒂建議,可以去質疑你的評價,”買包包好”真的嗎?我真的知道嗎,還是我想像的?以前買包的經驗真的那麼好嗎 ?如果以前買包能讓我獲得幸福和滿足,為什麼我現在還是背著那個包,卻已經不幸福滿足了呢?所以買包並不能幸福滿足,那為什麼我想要?

本書的作者阿迪亞香提則提出一個我很喜愛的說法:「後退一步」。

後退一步

想像你現在透過眼睛在看世界,這個身體、這個眼睛在接受這個世界的訊息和刺激,而你可以往後退一步,從中抽離開來。就像你貼在螢幕前看電視,但你現在往後退了一步,你開始看到這是一個很大很寬廣的空間,而剛剛你以為是全世界的電視只是這個空間裡的一個小東西。

這個空間就是平靜。剛剛擾亂你的包包和孩子,只是電視。你如果貼在螢幕前,只會覺得買包和教養孩子是當務之急、是你的全世界。如果你後退一步,明白平靜已經在這裡了,自有永有地在這裡,買包和孩子就成為這平靜中的點綴。他們不是你必須處理的麻煩了,他們是這廣大”空無”中的美麗畫面。

在”大腦不滿足”一書中,作者指出我們直覺的處理問題法,是更多、增加、去做什麼。很少有人能想到,問題正是出在太多,應該做的是停下來。停止製造、追尋,幸福就會浮現。 所以斷捨離這種提倡更少的生活方式,反而讓許多人發現平靜和幸福。

而退後一步的概念也是一樣。當你面對”不快樂的生活”時,直覺地以為去做更多事,得到更多你要的、推走更多你不要的,就是改善生活的方法。但其實,”為無為”往往才是我們需要的。明白平靜已經在這裡了。你剛剛被吸進去的麻煩漩渦,只是這個平靜中的一個小小波浪。如同”不再試著修補生命”一書所說,平靜如同大海,一直都在。你不需要去創造、找尋大海,只要把焦點從浪花移開,你就會看到大海。

我自己有好幾年的時間,卡在”正面思考”中。每當我遇到不順心的事,我會刻意告訴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個也會過去的”等等,對自己正面喊話。如果你不累,這種心態其實對於創造一個不錯的人生,是非常有幫助的。以上面的例子來說,這種”正面思考”會是:”我的出眾不差一個包”、”說不定之後會遇到更好的包”。

從勵志的道路轉往靈修,是因為那深層的累和不完整。經過好幾年,我才明白刻意扭轉自己的想法有多累人。阻止自己去感受”錢的不足”、”對工作的無力和抗拒”,正是感覺不到完整的原因。我們害怕要是我承認我的錢不夠、我對於工作感到疲倦,我就是個很糟糕、很失敗、甚至會永遠糟糕失敗下去的人。

The only way out is through. –“紐約寂寞男孩”電影台詞

現在,當這些所謂”負面想法”升起時,我明白地體會到這只是平靜中的一個小波濤。我不去用其他想法覆蓋它、也不會希望它趕快離開,只是看它表演。買到喜愛的東西也是一個浪、買不到也是一個浪。浪起浪滅,如同拜倫凱蒂說的,不是你放下想法,是想法放下你。它表演完,就走了。買到的喜悅,和買不到的遺憾,都在充分感受後就離開了。

我喜歡”人生不能照單全收,買東西也是”一書中的一句話:「能夠品嘗欲望的人生,比填滿欲望的人生更精彩。」一直填滿慾望,就只會一直有新的慾望出現。唯有退後一步,容許慾望自己來來去去,不再試圖滿足或抗拒,看到慾望就只是遼闊平靜中的一個小小的點。這時候,才會終於明白這就是自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