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在家

窩在家,平靜、舒適、放鬆。 看看書、寫心得、思考人生。獲得身心靈自由,就像窩在家~

Rewire神經可塑性 – 改寫你的人生

Book reading note of Rewire

本書在說明,人是可以改變的,並提供三階段來幫助讀者改變自己。我們的大腦具有可塑性,藉由改寫舊的信念、創造新的習慣,我們就能有效地改變自己。

這本書適合想改變習慣、改變內耗反芻的朋友閱讀。經歷改變時,會面臨的許多問題都在本書中提供了一些方法和建議。

如果你願意,你是可以創造你自己的。無論想成為誰都可以。

以下並非本書摘要或重點,只是一些我有興趣的筆記,分享給大家。

疲憊和充滿壓力的大腦

長期處於身心疲憊、無法滿足要求時,慢性壓力會將大腦切換到”低電量模式”。我們會讓習慣處理大部分的事物,無法做出新的決策。

當你疲倦時,你會倚賴心理捷徑運作,而這會讓你倒退回到自動和死硬的狀態。在不知不覺中,你又開始重複負面行為、暴飲暴食和拚命滑手機。你的大腦會尋找走捷徑的方法

以我自己來說,我在慢性壓力或疲倦時,特別不耐煩,容易因為小事生氣。有些人則會顯得對生活大小事漠不關心。當我們因疲勞和壓力陷入自動化行為時,便能看出養成好習慣和紀律的重要。

呼吸是一個大腦猜測目前狀況的指標。悠長地呼吸有助減輕壓力。

累時我們容易陷入自動模式開始滑手機,但這讓人更累,就更想從手機獲得簡單快速多巴胺。【你的人生,他們六個說了算!】這篇中提到激素抗性,解釋了需要越來越多多巴胺的問題。

情緒起伏

神經化學物質會影響情緒,因此處於情緒高­潮,會讓某些神經化學物質用盡,接著就會經歷低潮。或情緒高潮讓某些物質太多,就會試圖平衡而低潮。

明白這個循環,就能理解情緒的起伏是正常的,面對低潮時,不必刻意地排斥或恐懼。

當我們經歷一些極端的高潮後,會出現一個反彈時刻,表明我們有需要補充神經化學物質。人們常常將情緒波動、煩躁和憂鬱症狀歸因於身體出現問題,但其實那通常是試圖達到體內平衡(homeostasis)的方式。

塑造新習慣

以下是幾個想塑造新習慣、改寫大腦連結時的要點筆記。

重複,加上注意力,加上刻意練習,便會產生持久改變。

當一個神經元愈多向另一個神經元發送訊息,接收神經元(receiving neuron)對訊息的接收會愈好,而假以時日,它們的溝通會愈發有效。重複是為習慣、行為和思考模式創造新路徑的最重要方面。

剛清醒時,大腦的頻率是放鬆,易接受暗示的,因此這時候做的事,會定調一整天。

觸發和反應之間的暫停,是改變習慣的關鍵。越是留心這個暫停,就會越有空間做出選擇。在【大膽行動】一書中,作者提供了有效按下暫停鍵的練習方法。

預設模式網路:神遊的、創造性的、自我內在思想。
中央執行網絡:外部思維、需要腦力的任務。
這二者如同蹺蹺板。因此當我們沉溺在內在反芻思想時,如果能刻意地切換到關注手邊需要執行的任務,就能有效地停止胡思亂想。
不再內耗的自我對話】一書中,心理師專注做事,建議一次做好一件事。

寫日記有助於減輕情緒負擔和減低反芻思想的頻率。這是因為我們寫日記時必須使用完整的句子,與我們反芻時的情形很不同。
寫日記還可以幫助我們針對讓我們不安的問題創造一個敘事。

預先設想情境有助於更好地應對。但這種設­想是為了要解決問題,這和沒有建設性的反芻不一樣。
【善用悲觀的力量 】一書中提到斯多葛主義會善用消極想像,來幫自己做好準備。

我們會看到事情如我們相信的一樣,直到某一天突然改變了信念,一切就看起來不同。

失去讓我們的大腦必須重新適應,因此會覺得痛苦與不像自己。此時神經化學物質也一反常態。這時候因為大腦正在消耗大量能量來適應新的改變,感覺到疲憊、乏力都是必經的過程。建議精簡日常所需,保持心理空間和時間,讓自己來適應這個調適。我想,這就是為何所有的文化都會有”喪期”這樣的安排。不光是天人永隔,當經歷了失去、失戀等痛苦時,給自己時間空間,是必要的修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