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歡迎一起來窩在家。
今天要分享筆記的書是【大腦喜歡這樣花錢,那樣理財】。這本書集合了兩百多個針對金錢的研究。閱讀這本書除了增長見聞外,也可以用來檢視自己是否落入某些不利的謬誤。既然是知識介紹,大家把書找來讀才能好好理解。這邊我就只筆記一些自己覺得有趣的地方。
我自己讀完這一堆實驗後,其中的一個體悟是,生活中很多時候,最好能把焦點從金錢轉開,這樣能讓生活更滿意。錢,從來就不是重點。錢是一種工具,代表的是可能性。專注在這些可能性,比專注在錢,能讓你體會到更多幸福和快樂。
專注在體驗
花錢享受、買體驗,會比花錢買東西,更能帶給人幸福感。原因是我們很快就會習慣這件物品,擁有這件物品的喜悅很快就會隨著時間而遞減消失。但花錢購買體驗,記憶卻會讓這份快樂延續下去。以下是書中提到幾個把焦點從錢,轉移到體驗,會讓人更幸福的例子。
我在【匱乏經濟學】中介紹過,匱乏感會讓人專注在這個匱乏問題上。迫切想解決這個問題的情況下,人們會做出不利的行為,導致匱乏越來越嚴重。解決辦法是,在有餘裕時做好準備,也就是存錢。但本書提供了另一個方法,就是專注在讓自己愉悅、能享受的事物上。 儘管這代表必須犧牲一些開銷,好支持一件自己最享受的事物。但能享受這件事,不僅會帶來很大的滿足感,還能將心思從匱乏轉移開,用專注取代匱乏感。許多研究顯示,快樂能帶來成功。在金錢不足的狀況下,若能轉移焦點,專心做好喜愛的事,不僅帶給自己快樂,也讓成功機率大增。
金錢是個非常强烈的誘因,實驗證明能用金錢刺激很多行為。但只要金錢挹注停止,行為就會消失,因為內在動機轉成為外在動機了。從原本的自發行為,轉變成因金錢而做,最後如果繼續做卻領不到錢了,就會被視為是損失而不願意繼續了。行為本身就有價值,而不是結果才有價值。 我們實在很容易陷入用數字衡量一切的困境。這時就要轉移焦點,重視非數字的價值,例如趣味和學習。但如果是獎賞給予金錢,則會在心理上認為是犒賞,是勝利的証明,這時候金錢比較像是金色星星貼紙,激勵人去爭取。同樣是給錢,但用錢獎賞成就,和用錢刺激行為,卻會引發不同的心理。
知道自己時薪的人,比較傾向視時間對等金錢。這種心態會讓人比較無法放鬆享受生活,所以本書作者建議不要計算自己的時薪。但在【跟錢好好相處】一書中,作者反其道而行,鼓勵大家算清楚自己的時薪,就能在消費前想一想,買這件物品代表要工作多久。這裡的重點,是自由地運用生命和時間。金錢的終極目的, 是讓我們能有享受人生的能力及時間。把焦點從金錢轉移到時間上,會讓人生過得更充實愉快,這道理和用錢買體驗比購物快樂一樣。
聰明消費
消費的心理學研究真的超多,發現了許多行為謬誤。有興趣知道如何更聰明消費、避開商人利用謬誤害你買更多、花更多,請大家把書找來好好研讀。以下是一些我的筆記和心得。
每個人都明白儲蓄的重要,都聽過未雨綢繆的故事。但未來的享受永遠比不上當下的滿足,因此不難理解有未來時間觀的人較容易儲蓄。書中提到的存錢筒簡單有效。但我自己的經驗是,想要存錢,先從消除欲望下手。一旦真正明白買東西不僅不能帶來快樂,還製造許多問題,就會自然對購物興趣缺缺,錢也就自然乖乖地待在帳戶。把焦點從擁有物品,轉移到空間舒爽。從花錢買新的東西,轉移到**花心思體會和珍惜已有的物品,試著在已有的物品上找到新樂趣。
當我們不需要交出真正的鈔票時,更可能會放縱。我自己就發現,在網購上用信用卡結帳,心痛程度比在店裡遞出一疊鈔票要小很多。網路購物會讓我花更多錢,還因為沒看到是多大一包東西要進入我家、不用搬運所以不害怕帶不回家,而且會為了免運和滿額送多丟一些”一定會用”的東西結帳。但我自己正在戒除網購習慣,因為過度包裝和運送很不環保,同時也因為能比較而浪費時間。
商人常用的伎倆是放三個不同價位、不同份量或不同效能的同類商品在一起。這樣會讓你避開不買最貴的,卻也不想買最小、或最低階的商品,就會去買中間的。消費時,去思考自己需要什麼會是比較好的做法。需要效能,就不要聚焦在金額。只需要一點點或能用就好,就不要被大份量划算或閃亮新產品這種噱頭吸引。這裡又有一個實體購物的好處,不能退換。沒能三心二意,會讓滿意度上升。
實驗證實,若是以為在享用的是高級品,即使真像是便宜貨,腦中的反應就是會更愉悅和滿意。所以比較好的方法是,把焦點從錢移開,純粹相信自己的味蕾。 不去研究咖啡、巧克力、品酒、甚至是止痛藥。我在歐洲蜜月旅時發現,我不喜歡有年份的葡萄酒,新釀像果汁一樣的我最喜歡。我也不喜歡陳年起司,新鮮軟綿綿的馬茲瑞拉是我的最愛。這讓我省下大筆費用,還能非常開心地享受自己最愛的口味。
說了這麼多關於消費的心理,其實很多人最過不去的一點,是希望用消費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希望用消費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於是買新東西、買名酒、買最貴的,就變成必要。但本書的研究也指出,如果企圖用消費改善自己的自信和自尊,結果會是非常不快樂,花錢沒效果。因為自信和自尊並不是來自於一個人用的物品、去的餐廳。 同時,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並不是可控的。把錢花在自己享受的事物上,帶給自己快樂和滿足,才是最好的消費。
錢辦不到的事
錢無法帶來優秀的表現。在高壓或高風險時,我們從自動模式切換到有意識的手動模式,因此犯下更多錯誤。同時,中腦膜側區是奬勵相關區域,當此區活躍時,會降低工作記憶的空間。這就是為何高額獎金反而無法提升表現。 如果優秀的表現很重要,那麼**將焦點從獎金、獎賞、勝利移開,轉移到過程,會讓自己更能發揮實力。
錢能否讓人更快樂,一直存在著爭議。因為快樂的來源很多,有些錢能買到,有些則是培養和經驗才能得到的。書中指出,暴富的人會突然無法享受人生中的小事。因為和錢買到的刺激相比,小確幸帶來的感受太微弱了。但體會生活中小而美好的事,能帶給人很大的滿足和幸褔感。再次顯示減法的價值,更多更好只會在享樂適應中耗損。維持一些負面,才能享受正面。 只要想到錢,人們在小事中體會的樂趣就會減少。 因為匱乏感會占據心思,而人無法投入體會當下的樂趣。
請朋友家人幫忙,如果付錢可能會帶來不悦,因為這把情誼量化了。把純粹幫忙,變成帶有購買服務的意味。既然如此,作者也建議,不要向朋友請求他們工作專業相關的幫助。因為收錢,似乎有損情誼。不收,卻會讓朋友有被占便宜的感覺。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我身邊很多朋友都認為,只要有錢就能幸福快樂到永遠。我覺得這是一個最大的謬誤。 有錢沒錢,每個人都會擔心孩子、擔心健康、需要為良好關係付出努力。如果一心認定有錢就能解決這所有的難題,恐怕只是鴕鳥心態,逃避面對問題,用錢當藉口不想面對。錢也絕對沒有到達”夠多”、能讓人永遠安心的一天。擁有理財的知識和技能,知道自己不僅善用金錢、還有能力創造現金流,才會感到足夠及心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