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歡迎一起來窩在家。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叫做【不再內耗的自我對話】。
大家是否覺得,有時候你一整天都很忙,但是忙的內容都很確實,像是駕輕就熟地烤一個蛋糕、或是完成一份你已經充分準備的報告。這種時候,你雖然忙了一整天,但你有種暢快感。
相反的,有時候你整天其實沒能完成多少工作,但你一直絞盡腦汁、或是更慘地在腦子中鬼打牆。這樣的一天反而感到整個被掏空般的疲憊。更慘的是,帶這這種身心俱疲躺在床上,腦子還不放棄地讓你睡不著。
這種因為想太多造成的疲憊,就稱作內耗。這本書首先帶大家認識這些內耗的形式,其中作者最強調的是不安全感和隨之而來的控制。接下來,作者介紹了所謂的”自我對話”方法,幫助大家擺脫內耗。
我其實不太喜歡翻譯成”自我對話”,因為一切的困擾和痛苦都來自於無益且有害的自我對話。原文說的self coaching,是指當自己的教練。這也是作者在書中一直強調的,當自己的教練或心理師,為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作者在他的上一本書中,有比較詳細的方法,這本書比較著重在觀念。以下我就筆記幾個我覺得有趣的觀點。
不推崇心理治療
這實在很有趣,身為一位心理師,作者反而認為傳統的心理治療幫助有限。以下是幾個原因。
一再追尋
作者指出,許多人把心理治療當作找到永恆幸福的最後希望,滿心期待地將這個願望投射到療程,因此有了初期卸下重擔的舒坦。
但固有心態勢必在習慣下捲土重來,搭配蜜月期降溫,這些人再一次明白,這次又沒有找到重大突破的速成秘方,自己還是沒能頓悟和洞察幸福的奧秘。於是只能再次踏上追尋,或是加大力道投入更多。卻沒發現,世上本來就沒有速成秘方,只能自己潛入內在,一步一步改變自己。
讀到這些時,我有種當頭棒喝的感覺。我並不熱衷或依賴心理師,但我對於書本的執著,卻與文中這些人對心理師寄予厚望,是相同的。從小就相信讀書是個可以讓生活更好、讓自己進步的方式。於是我總是一本接一本讀個不停,甚至有點焦慮自己找不到”對”的書,就會錯失獲得永恆幸福的秘訣。當然,這並不是說閱讀無用、不應該倚賴閱讀,而是我檢討自己,沉溺於書中而缺乏面對現實。如果我有努力去實踐每位作者建議的練習,或是不貪快而靜下來沉澱書中的思維,收穫應該會更多。
倘若你相信答案能夠且將會找到你,那麼你驅使自己去理清一切的需求就會降低。讓你陷入困境的首要問題正是想要把所有事情搞清楚。
不想改變自己
另一個原因是,許多人根本不想改變,他們只想移開不舒服的地方。完美主義者不想放棄完美,只想要不焦慮地追求完美。工作狂不想慢下腳步,只希望能擺脫失眠,並找出讓家人支持他們工作更多的方法。
我自己也常常陷入這種迷思,忘記現實裡的狀況,往往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的。我常在不經意時,發現自己在追逐不存在的完美。想要家裡一塵不染,卻又想把時間用在閱讀和創作上,於是耗費心力追尋”輕鬆持家”的秘訣。若是套用在投資上,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落入詐騙的陷阱中。因為想要投資致富,又不想花時間學習了解市場運作,自然就會落入”輕鬆賺大錢”的圈套。
這幾年,我體悟到,我口口聲聲說自己追求開悟、靈性成長。但其實,我要的是輕鬆、幸福、平靜的生活。也就是說,當我聲稱我要的是真相和自由,其實我只是要好的那一半。生命包含一切,只要選了一邊,就無可避免地會有擺盪到另一邊的時刻。唯有接納一切,才能停止追尋,也才有真正的寧靜。
只想依賴
還有一些人似乎以為,因為付了費用,所以可以盡情訴苦抱怨。他們無意識地賦予心理師父母/生命意義守護者這樣的角色,並期待心理治療師讓一切變好。這同時包括了上述兩種,一方面一直更換方法、不停地尋找下一個秘訣,一方面又不想自己做出改變。
一個人的生命,拆解到底就是自己在過日子、自己在體會一切好壞起伏。就像只有自己知道嘴裡的食物是什麼滋味一樣。期待別人幫你,把對生活的體會變成好的感覺,就像期待某人把你嘴裡的食物變成你喜歡的味道一樣。最實際的方法,是練習喜歡口中的味道,或是自己去找喜歡的食物。要等別人做出你滿意的味道並送到你嘴裡,你恐怕會經歷很多失望和痛苦。
無論你向誰求助,世界上沒有任何治療師能夠改變你,一切任何的改變都必須源於你自己
注重原因
也許人們誤以為只要知道造成不快樂的原因,就能避免再次踩雷。卻忘了過去的已經過去,不僅無法改變,連一模一樣再次發生的機率都不大。那麼在心理治療時,一直探究個人歷史到底有什麼意義呢?所以作者在本書中一直強調,傳統的方法注重談論個人歷史,但他只想教大家一個改變生命的方法。
關鍵不在於原因,重要的是方法。
基於以上的原因,作者一再強調,改變只能從自己開始,自己去執行。這本書還有心理師們,只能教大家捕魚的方法,想在生命中享受豐盛的海鮮大餐,還是必須自己下水捕魚。
放下控制和不安
相信自己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重點,就在於要讀者相信自己擁有活出精彩人生的力量。
當我們看著別人的美好生活,很容易以為別人一定有幸福的秘訣,所以會需要他人幫我。或者是將生活中的一切問題,歸因於外在的人事物,只要這些人不找我麻煩,或配合我的需求,我就能有幸福的人生。
對於這種外控思維,首要之務是認清,困擾你的,並不是外在的人事物,而是你對此的詮釋和感受。而負面的詮釋和感受,則來自不信任自己有能力去應付。
那麼為什麼會失去對自己的信任呢?因為習慣。我們錯把幾次的失敗,當成是我們自身,我們為自己貼上了標籤,然後因為習慣,一直不去更新標籤。
我們帶著這些慣性思維,努力地去忍受不安和焦慮,然後竭盡所能地,試圖去控制情況,好舒緩這些不安和焦慮,這就是內耗讓我們精疲力竭的原因。
我們把上述的因果步驟倒轉,就會成為如果我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對和應付問題,並且讓這個信任成為習慣,我們就不會因外在問題而不安。我們能放鬆地過生活,不再耗費心力做無謂的控制。因為不論未來發生什麼,我們都有能力處理。
我已經領悟到,我們不需控制生活,不必力求盡善盡美,也不用具有安全感,使我們感到安全的是信任而不是控制。
辨識內耗
這時候一定會有人說,未雨綢繆和準備也很重要,總不能任何事都等發生再來應付吧?這時候,就是要能辨識什麼是有效的準備,什麼又是無謂的控制。
作者在書中列出一些想法,讓讀者辨識憂心和關心。我個人覺得最有效的方法,是問自己這件事是否是事實,還是只是一個想法。如果對於辨識事實和想法有困難,我推薦閱讀拜倫凱蒂的一念之轉。
例如即將到來的考試是事實,這時候就該花一些心力去準備。認定自己會搞砸考試則是想法,而這個想法來自於不信任自己的習慣,這就是內耗。
我個人還會使用另一個方法,就是體會目前的心情。如果只是準備,心情是平靜的,甚至能處於專注的心流,腦子中聽不到太多話語。如果腦中喋喋不休,心情很浮躁,那麼就是內耗,這時候應用一些書中介紹的技巧,讓自己把心力導向專注在面對處理事務,會非常有幫助。
簡單來說,外在真實發生需要自信地去處理。內在產生的內耗思考,則應該練習放下和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