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歡迎一起來窩在家。
今天呢,想換一個方式來聊天。以往Joy會分享閱讀筆記,基本上是一本書一篇文的方式。但是有時候一本書的內容太多,加上Joy 自己又想東想西,就變成一篇文好幾個想法。所以以後可能會改成以分享想法為中心,也可能會將一本書內的不同觀點用不同的篇章來探討。大家體會看看,再告訴我這樣的模式是否可行喔~
但今天要聊的觀念,如果你能體會,就能瞬間停止所有對時間的執念。這麼厲害的轉念來自“人生四千個禮拜”這本書。這本無疑是本年度最重要的書之一。如果你總是有股莫名的焦慮、擔憂、急躁,我建議你一定要讀這本。
時間利用
我們從小就會被教導,不要浪費時間,要珍惜光陰,要做好時間管理。這些”美德”的背後,是相信時間是一個我們擁有、可以利用的東西。
人生四千個禮拜這本書中用了一個比喻,想像你站在放滿紙箱的輸送帶旁,那些綿延不絕、不停移動的箱子就是時間,我們的任務是在每個箱子經過我們面前時,把箱子裝好裝滿。我們相信,如此一來這條人生時間軸上,就能多采多姿、不枉此生。
但是,我們又相信,想要獲得美好、幸福的人生,我們裝進箱子裡的東西必須夠多、夠特別。於是我們出售一些箱子,忙著用出錢的人想要的東西裝滿箱子。換得的錢,讓我們去買東西、去買體驗,好讓我們自己的人生更美好。
有了這些信念,時間成為了獲得美好人生的手段。時間可以用來出售換得金錢,時間必須被善用好充實人生,或是必須利用時間好取得美好人生所需要的技能和物質。如果輸送帶上的箱子都是空的,我們的人生變是空虛無聊、沒有特色、不值得回味的。
這樣的威脅帶來了焦慮和壓力。我們滑著社群媒體,看到別人的箱子都裝滿了美麗的物品、美味的食物和滿足的回憶。於是,只要有個箱子沒有被塞好塞滿,我們就責怪自己。有自責過滑手機滑掉一兩小時的人,應該都能體會這種心情。更痛苦的是,總是有人要佔用我們的箱子、逼我們用不想要的東西填滿箱子。不想做的工作、會繁殖的家事、各種交際和應酬、盡不完的義務,都在搶走我們的箱子。
我在很多篇文章中說過,我很努力想要改掉愛生氣的毛病。我嘗試過很多方法想要改善這個生氣的習慣,包括正面思考、觀察自己的想法等等。在我深刻地去探究我到底在氣什麼之後,就會發現,都是因為我覺得時間不夠,一著急火氣就上來。
但為什麼時間不夠,會讓我生氣呢?我繼續追究下去就發現,原來啊~我從小就養成時間很寶貴的觀念。時間,代表著我可以努力讀書、努力做些什麼,好讓我的未來更好。那如果我的時間被佔用、或者被浪費、或者被一些其他的事情耽擱,就代表我沒有時間去取得需要的知識、技能,我的未來就不會美好、不會幸福,那當然誰都會生氣啊。
時間即人生
如果,時間不是我們拿來利用,好獲得幸福美滿未來的工具,那麼時間是什麼?
要了解這點,我開始去想,什麼叫做沒有時間?沒有時間就是死亡不是嗎?所以整個生命就是時間,整個生活就是時間。如此一來,問題從”用時間達成什麼”,變成”我要什麼生活”。不是”我用時間去完成、取得什麼樣的未來”,而是”每時每刻,我想要如何過這一生”。
回想上次我暴跳如雷的時候,是我們錯過了去泡湯的公車。為什麼生氣?因為我相信時間是我們到達溫泉的工具,到達溫泉我們才會快樂。而現在公車跑了,代表我們必須度過更多不快樂的時間等公車,快樂的溫泉時間被犧牲減少了。
但如果時間不是我們達到快樂的工具,而是生命本身呢?我終極想要的,是快樂的人生,而這是一連串的幸福時光連接、累積而成的。那麼此刻等公車的時間,如果能跟泡湯的時間一樣快樂,我的人生就能有更多快樂,而那是我想要的。
時間即人生,如果我要我的人生美好幸福,那麼每時每刻,都美好幸福,累積起來就是一個美好的人生。 如果我把時間當成工具,犧牲現在只為了未來某天能幸福,這一串生命將由許多犧牲和一點點不確定會來的幸福組成,這怎麼能算是幸福的人生呢?
現在的我,不再認為幸福的人生是完美的,而是完整的。所以我可以去品嘗等待的時間、生病的時間、甚至是不耐煩的時間等等,這些累積起來,就是我豐富而滿足的一生。這是在我承認生命就是有起起落落,我不必奮力地求好避壞後,做出的選擇。無論你的選擇如何,時間就是人生,如何運用、看待時間,就會獲得相對應的人生。
用體驗定義人生
將時間看待成工具,只是用來獲得某種未來的手段,就代表不必對現在太認真,誰會在意釘子?我們只會在意釘好的書架。把人生的時間軸畫出來,會發現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不被在意、不被認真看待的釘子,只有那少數的幾天,書架完成了,我們有了成就感、感覺到幸福和喜悅。如果那完成的書架能讓我們幸福很久也就罷了,麻煩的是那些滿足離開得如此快速。
我們的滿足,馬上就被另一個欲望給驅逐得無影無蹤。如果你誠實地回顧自己的人生,就會發現滿足的時刻短暫到嚇人。小至下一餐飯,大至下一間房或下一趟旅行,新的欲望總是讓你處於不滿足。如果我們總是把時間當作滿足這些新欲望的工具,就難怪我們是如此地心急如焚、迫不及待。畢竟誰想在工具、過渡期上渡過大部分的人生。
但如果我們能理解,時間即生命,無時無刻不是在累積生命體驗。即使下個欲望升起,我們依舊能優雅地、選擇性地,在體驗生活中慢慢朝滿足那個欲望前進。畢竟,就算那個欲望沒被滿足,我們也渡過了一段美好的歲月。
如果你能看到未來,看到你是如此快樂、滿足地建立起一個家庭。但你也看到你的孩子會在十歲時死亡,你會選擇組成這個家庭、生下這個孩子嗎?這是電影”異星入境”的情節。
主角選擇了生下孩子。因為她了解,儘管會失去這個孩子,但孩子一生的價值並非用時間長短、達成什麼目標來衡量。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在於生命本身,每時每刻的體驗就是目的。所以她不願意為了躲避未來的痛苦,而犧牲現在可以體驗的美好,你呢?
沉溺於這種心態的人相信,他們沒能感受到幸福與滿足,是因為尚未完成某些事;他們想像等到完成了,就能感到人生操之在我,我的時間終於屬於我了。事實上,這種試圖獲得安全感的方法,只會讓他們感到永遠不滿足,因為他們只把現在當成一種手段,協助他們抵達未來更美好的狀態。當下這一刻本身則永遠不會令人滿意。然而,這種人就算真的控制住了工作量,或是遇到了靈魂伴侶,又會找到其他藉口推遲滿足感。
不浪費時間
初次見面,我們往往問的第一個問題是”您在哪高就?”。不論回答什麼,馬上就會有個既定印象來定位這個人。彷彿我們的整個人生就被工作定義。一輩子服務生,喔失敗組。大學教授,很好,成功組。時間就被我們用來追逐這個定位。
不想待在失敗組,你需要時間進修、需要時間累積經驗才能往上爬。浪費時間的話,別人在進步,你就會追不上。投資了時間,要是收穫不如預期,我們就會怨嘆青春都被浪費掉了。有了這樣的心態,我們人生每個抉擇都變得如履薄冰。
「要選擇什麼職業,才能在十年後成為人生勝利組?選錯的話就是浪費了時間,要改行的話就一切重頭來過。」「選擇誰交往,才能在幾年後步入禮堂建立家庭?選錯的話就是浪費了人生,推延了能永遠幸福到來的那一天。」
但如果我們能用”時間即人生”的觀點去看這些抉擇,就會明白沒有什麼是”浪費時間”。交往了五年,最後因為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成長而失去了交集,但這五年依然一起渡過各種滋味的時光。你怎麼能斷言,沒有這五年的體會,你還是會成為現在的你呢?做了十年的工作,因為對人生有不同的觀點而放棄,但這十年累積的經驗和體驗,是在別的地方無法獲得的。
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做了另一個選擇的我們會過得如何。 我們喜歡假裝知道,因為這讓我們有了確定感,讓我們有能控制未知的幻覺。但往往我們唯一能控制的,是當下我怎麼解讀這一切。妳可以說自己浪費了時間,你也可以說你品嘗了生命的種種面向。
我們瘋狂地做一大堆事,最終的目的是體驗到更多人生的喜悅。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大家不去替未來做打算。你也許還是該努力念書、該存退休基金、該每天運動。但我希望分享的是,念書不必然是為了將來有好工作,念書本身就可以是一項有趣的人生體驗。大家不願意承認的事實是,即使經常運動的人也會生病。如果你認為運動是為了防止將來生病,那麼當那無可避免的一天到來時,你所有的運動時間就被視為浪費,而那是注定逃不掉的。比較好的方式,是去體會運動帶給你當下的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