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行動 – 解除戰、逃、僵等慣性反應

bold move book cover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窩在家。
雖然深知身、心、靈必須一同進步、一起成長的道理,但還是會犯心急的錯誤,就是死心眼地只追求靈性的成長,而忽略了身體和心靈的同步。明知要動起來做些瑜珈、肌力和有氧的運動,卻黏在沙發上繼續看書。或是明明感受到自己的心智有些阻礙,需要靜下來好好檢視一下自己的情緒和認知,卻自我催眠把這些該做的功課放在一邊。結果就是現實永遠會逼你去正視這些你逃避和忽視的地方。所以當你發現自己很久沒有進步、或是沒有新的視野和見解時、又或是注意到自己情緒不穩定,請記得回頭檢視一下,是否在身體、心理和靈性方面有無偏頗、同步喔。
那我自己就是發現:「奇怪,怎麼越來越沒耐心」。很容易急起來,然後也很容易生氣。發現後就要想辦法讓自己進步啊,所以我開始閱讀一些情緒管理的書籍。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這本”大膽行動”是一位哈佛教授的著作,書中教導用認知行為療法來幫助我們,處理讓我們停滯不前的阻礙。那我們就來一起看看有什麼撇步吧。

別再追求舒適了,認真解決問題吧!

這是我覺得這本書對我最當頭棒喝的地方了。一定要先來好好聊聊。
剛剛有提到,我會找這本書來讀,是想解決自己急躁愛生氣的毛病。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覺察到自己愛生氣、容易焦慮、感覺沮喪或壓力山大等等,於是就會去找方式想排除這些感受。但本書的作者盧安娜博士卻說,那些只是症狀,千萬別讓這些症狀誤導了我們,只治標沒治本。
簡單來說,當我們遭遇一些與我們認知不同的情況時,我們的情緒和生理狀況都會開始波動。不論是呼吸開始急促、胃部感覺緊縮、或像我一樣感覺怒氣直衝腦門,都是因為當前的狀況與我們認知的不同,需要我們去重新理解。但我們往往只想趕快紓解這種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感,於是每個人就發展出自己的方式,包括發怒,或是逃避並轉移注意。不適感雖然緩解了,問題卻沒有解決。而我們又一再地使用這種策略來躲避不適感,最後問題卻如雪球般越滾越大。作者稱這種暫時緩解的策略為:”心理迴避”。

心理迴避指的是,對察覺的威脅做出能立即緩解情緒、卻會帶來長期負面後遺症的任何反應。

例如我的愛發脾氣就是我採用的心理迴避。當事情不如我希望的發生時,與其去了解目前的狀況和可採取的行動,我卻快速地發脾氣好一吐為快。失望、驚慌、壓力和不滿雖然經由怒火快速釋放了,但事後自己卻萬般後悔,責怪自己用這種不成熟的態度面對挫折。因為情緒確實能經由發怒而釋放,所以幾次下來就養成了制約習慣。一遇到不如意,就像個寵壞的大嬰兒一樣發怒,然後冷靜下來後又落入悔恨和自我責怪、貶低中,導致問題停滯、無法解決。

每個人都竭盡全力減少不適和焦慮,但是這些反應得付出實際的代價。我們付出的代價,讓迴避成為阻礙自己實現理想生活的真正敵人。

暫停,不落入慣性反應

既然知道這種慣性的心理迴避會讓問題延續、或讓我們的成長停滯,要怎麼解決呢?
首先我們必須在事情不如認知或預期時,有能力喊暫停。我個人認為這真的很難。一有狀況,我們的腦子就已經打結,什麼理智靈性通通都逃得無影無蹤,剩下的只有行之有年的慣性反應,也就是我們的絕地大招:心理迴避。但盧安娜博士建議,寫下我們腦中的不停負面循環的思考和感受,用書寫來喚醒我們的理智,阻止落入慣性的行動。
關於這個建議,我自己試了很多次。我發現當我氣衝腦門時,如果能去拿起一支筆,其實理智就已經回來大半了,不太真的需要去寫下感受和想法。難就難在事發當下,要離開現場,好阻止自己對事件相關人講出不太禮貌的話。
但是,閱讀這本書後,我的腦子已經理解發怒是我慣用的心理迴避。已經被意識到的事情,就有機會阻止自己無意識地去執行。也就是說,因為知道自己有這個毛病,所以在面對自己慣性發怒的場景時,會有個內在的警示,警告自己離開現場、或是提醒自己小心應對。目前為止有成功也有失敗,只能說要改掉習慣真的很難,但我相信多多練習,總有扭轉壞習慣的一天。

轉換觀點、接近、校準

面對威脅或壓力等不適時,大腦的理智斷線,直覺接手,會讓我們採取戰、逃、僵三種反應來處理狀況。戰就是反擊,也許是發怒、也許是馬上做回擊和回應。逃是躲避,像是讓自己去忙其它事情,或是滑手機、喝酒等方式讓自己不去面對。僵則是不反應,也就是癱瘓在不滿意的處境裡,既不離開也不處理。
盧安娜博士教導大家,採取轉換觀點來處理逃避,接近來處理反擊的衝動,校準來面對癱瘓的情況。在按下暫停鍵後,如果發現自己經常慣用某種心理迴避,這裡就是要教大家下一棋該怎麼走。
選擇逃避的人,經常有許多的負面思考。認為自己不夠好、認為自己無力處理這些情況,這些自我否定造成了逃避的行為。盧安娜博士鼓勵大家換個角度看事情,停止自我鞭笞,改用自己會對好朋友說話的方式與自己對話。
對於容易落入戰鬥模式的人,作者建議用相反行動來接近不適。為什麼要接近不適?因為我們慣用立即反應來抒發這個不適,卻造成問題永遠沒有解決,甚至越演越烈。藉由採取相反行動,讓我們冷靜下來,深刻地去接近、體會這個不舒服,從中恢復理智大腦的運作,讓自己能採取較好的行動。我練習了想破口大罵時咬緊自己的下唇,也練習了怒氣上升時去握住冰的東西。不能說我已經擺脫了生氣的壞習慣,但我的確能在一些狀況下阻止自己說出會後悔的話。
最後對於不改變也不逃離的人,作者建議校準自己的價值觀。價值觀會告訴我們,最重視的是什麼。藉由辨識出重要的人事物,我們就能看出現在該採取的行動,突破無作為地繼續壓抑。

這本書Joy大力推薦,不僅是因為她告訴我,原來我努力試圖擺脫的發怒、壓力、焦慮等,都只是症狀。真正的問題是要根除自己的錯誤認知、培養情緒調節的能力、還有看清楚自己的價值觀並依此採取行為。作者在書中還詳細地解釋了,到底我們是如何養成這些奇怪的迴避習慣,想對自己更了解的人不要錯過喔。對於作法的部分,作者在書中都有詳細的步驟和說明,如果你覺得這裡的簡介對你有幫助,那你一定要把書找來好好研讀,並努力多做練習喔~ 願大家都能擺脫心理迴避,活出自己要的人生。

3 Comments

  1. […] 人會陷入困境,往往是因為以為”別無他法,這是唯一的辦法”。但如果你能轉換視角,也許你會豁然開朗。或者你可以如同大膽行動一文中所述,去思考如果是你最親近的朋友,此刻會對你說什麼?你也可以去思考,要讓這個困境不再是問題,我需要學習什麼、還有誰能支援我?作者說當你的內在滿足,你便能較輕易地善用創造力解決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拜倫凱蒂會建議大家先檢視自己的想法,一旦想法釐清了,行動只是自然而然的事。 […]

  2. 心理學 vs 靈修 – 窩在家

    […] 在心理學裡會請你分享過去的經驗,目的在於找出一個脈絡、一個重複的模式。什麼情況讓你感到特定的感受?藉由認知到這個引爆點,我們可以去對這隱含的想法進行轉念,或是去設計完全相反的行動。打破信念引發感受引發行動,最後一直受困於行動的狀態。這就是CBT採用的方法。這個轉念的方法,在大膽行動一書中,作者盧安娜博士說是想像你最好的朋友會說什麼。這與拜倫凱蒂的The Work有很大的相似處,都是藉由自省來看清想法的虛無不實,進而跳脫想法的控制。 […]

  3. […] 既然是負面的想法和信念,自然就會對我們的自信、行動能力、情緒等造成負面的影響。譬如說會接受意念操控的意見而不是獨立思考,很大一個原因是意念操控讓我們覺得那是一條較有控制的道路或是較安全的選擇。那麼選擇較有控制和較安全的結果,自然就比較可能是故步自封和無法成長或突破。也就是說受意念操控的我們,可能會一直重複某種對自己不利的行為,而無法去改變。這個在之前分享過的”大膽行動“一書中,被稱為心理迴避。所以我們可以說,因為有意念操控,所以我們從事心理迴避的行為,導致生活中的種種問題。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