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背後的意義
- 永遠不夠的心態,趨使我們更努力。但真正追求的,從來就不是設定的目標,而是這個目標所代表的意義。
例如:工作狂要的不是錢,而是錢代表的意義,像是成就計分卡和安全感。 - 藉不停地工作迴避自己的懷疑、羞恥、恐懼。關於迴避,請參考【大膽行動】。
- 永遠不夠的,不只是金錢和成就。可能是安全感、信心、平靜、快樂等。
工作狂
- 工作狂可能是一種上癮。
例如:一開始可能是因為學習有趣,努力把功課做好。結果卻因此獲得了好成績,父母師長都給予獎勵,於是加深了努力念書的習慣,追求更多的獎勵。幾十年下來,”成績好,我才有價值”的執念就根深蒂固了。 - 工時長短其實不是衡量工作狂的依據,而是動機和情緒。
工作狂的心理是”我應該做”,會害怕不做的後果。常處與壓力、焦慮、惱怒等心情。敬業或對工作有熱情的人是“我想要做”,他們會享受工作的過程。心情是平穩、喜悅的或處於心流。 - 即使沒長時間工作,光是長時間想著工作,便足以招至過度工作對身心的種種負面影響。
- 過多的工作導致人際關係的薄弱,而人際關係是真正能讓人感到幸福的要素。
一開始可能是希望對群體有貢獻、被接受, 所以自願多負擔工作。結果過多的工作,反而削弱了與群體的連結。或者因為害怕被拒絕,開始用工作當藉口逃避社交。
你是什麼樣的人?
- 價值觀就是宣稱:我是這樣的人,我覺得這個最重要,我會專注投入在這件事上。
- 如果不自定價值觀,就只會在社會、媒體、社群等影響下,盲目地依照他人的價值觀而活。空虛感、自己不重要、甚至心累等都來自於此。
- 決定價值觀的優先順序,切忌什麼都要、一個都不放過。
例如:設定價值觀為”家人、健康、財富”,當面臨去觀賞孩子的結業表演、和多完成一點工作時,就能較容易作出判斷。如果把工作帶去表演,就有可能在錯過孩子表演後,感到自責、懊悔等。但如果用心觀賞,不僅回憶無價,晚上就算得熬夜完成工作,也不至於導致太多的情緒。 - 真誠做自己,是感受幸福的要素之一。
我們經常誤認為必須擁有財富、成功、名望、伴侶等才會幸福。於是我們會勉强、壓抑和過度努力,好讓自己成為擁有那些的人。卻沒能理解 “擁有”無法讓你”成為”。而是”成為”才能讓你”擁有”。這個觀念請參考:【正向思考】這篇文章。 - 滿足與金錢無關,而是價值觀獲得實現的狀態。
要成為最好的自己,就要剝去那些不是你的外層,回歸真正的你。
簡化
- 我們習慣用”更多”去解決問題,去讓自己感覺更好。但一切是相對的,當我們執著於某物更多, 一定有某些事物正在減少。雖然有時候”增加”會帶來快樂,但有時候那不足以抵消減少的痛苦,而不自覺的我們卻陷入執著於繼續追求更多。
- 減少拿走能量又不能讓我們喜悦的人、事、物,把增加的能量及時間投入在能給我們平靜、喜悦的事物上。看似減少了人、事、物,卻讓保留的每一樣都更加珍貴,我們也獲得更多幸福。
- 當下的幸福,僅管只是一杯咖啡,也比假設未來會達成的成功,要更能令人快樂。遺憾的是我們經常犧牲當下的這些, 好換取未來的那些。

發佈留言